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預備立憲為何匆匆落幕?立憲是騙局嗎?

晚清預備立憲為何匆匆落幕?立憲是騙局嗎?

慈禧鎮壓了體制內的戊戌變法之後,體制外的孫中山就開始有市場了,他的革命黨就誕生了。他自己都回憶說,在1900年以前,幾乎沒有人支持他,1900年以後,他開始感覺到有人支持他,哪怕人還很少。

但是從1904年、1905年起支持他的人突然高漲起來,為什麼?因為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這場戰爭打了一年多。日本大勝的這個結局這個對中國人的刺激很大,實際上比在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還要大,為什麼?因為這是世界近代史以來,被認為落後的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種人。這讓很多人看到只要政治體制先進,小國也是可以打敗大國的,這一下子就使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商人、讀書人要求君主立憲,君主立憲派一下子就成了社會中堅力量。

慈禧也不糊塗,她宣布1905年預備立憲。她一提出立憲,一下子萬眾歡騰,覺得朝廷從上到下邊的變革是最好的,而革命是從下往上,社會容易動蕩,代價太大了。所以大家都支持清政府立憲,張燈結綵,編歌的,遊行的,喊大清皇朝萬歲萬萬歲。君主立憲應該從改官制入手,這個也是對的,但是這個官制改革,她用的她最信任的袁世凱,袁世凱是當時權傾一時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雖然非常有才幹,但他的問題是太年輕,沒有足夠的權威。

有一次開會,一個八旗官員就拿著槍,對著袁世凱說,你別太猖狂了,你只是個奴才,不用你來規定誰幹什麼,誰幹什麼。還有,袁世凱提出來改官制,首先要把軍機處撤了,要把太監製度給撤了,那太監一聽說了,100多個太監把袁世凱圍起來拳打腳踢,後來是慶親王奕劻把他給拉了出來。

很多舊的機構,像理藩院、鴻臚寺這些機構都要撤銷,但這些機構都是滿清貴族當權,他們覺得天下都是愛新覺羅的,我當官我掌權。袁世凱說我要到廣東閱兵,不管這件事了。這時慈禧又宣布了「五不準」,軍機處不準撤、太監不能准撤、旗人的待遇不準改等等。這時她又搞政府體制改革,這個體制改革不搞還好,一搞就更有問題了。

問題在哪兒呢?它打破了原來形式上的滿漢平等,在新的機構中,滿族人的權力佔了絕大多數,使很多漢族人心裡很不滿。本來大家都支持維新,都支持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但這時候支持她的立憲派開始質疑了,說你是假立憲。而我看到梁啟超給他老師的信說,他和孫中山已經在日本開始論戰,因為孫中山覺得革命力量開始形成了,孫覺得這時候可以開始和立憲派爭奪了。

實際上從1905年經過日俄戰爭之後,一批原本愛國的留學生,覺得清政府賣國了,就倒向了革命。1905年後的中國社會形成了三種力量:一個是立憲派,主張改革;一個是清王朝,決定按原狀維持下去;一個是弱小的革命派,他們已經組建了同盟會。這三種力量,從1905年開始對立。

我們剛才講到,清政府宣布立憲的時候,支持立憲的人多,但後來大家覺得受騙了,所以梁啟超給康有為的信中就談到這點,說在改官制沒宣布之前支持我的東京留學生特別多,改官制一出來,支持孫中山的人就開始多起來。梁啟超在1907年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特別重要,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現政府與革命黨》,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是經典,他說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他看到了現政府如果不進行改革就會讓革命發生,但清政府看不到這一點。

清政府在1908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它在理念、過程與具體規範的結構等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憲法的影響,但清王朝覺得日本天皇權力太小了,老百姓享有的權力太多,所以清政府就對日本明治憲法進行了改動。比如說在日本明治憲法中,規定的百姓的權力是14條,清朝的只有9條。

歷史學界對於清政府的立憲究竟是真立憲還是假立憲有不同看法,有的人根據清政府也做了不少事情,不管怎麼樣,中國有了憲法,有了資政院,認為他是真立憲。有的人認為,他做的很多東西都做的不到位,甚至沒做,是假立憲。我覺得這是標準問題,說他是真的有道理,說他是假的也有道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受眾,被統治者認為它是真還是假。

日俄戰爭之後,支持革命的人就多了,革命就開始大踏步地往前走,趕上了維新派,趕上了改革派。清政府這時還是沒醒悟過來,在1908年8月,統治者發出一個通緝令,事實上要通緝梁啟超,說梁啟超罪大惡極。這時候革命派說,你梁啟超天天跟我們說政府是好的,會進行改革,現在他通緝你,結果你成了他最大的對手。

慈禧在1908年這時候,根本沒有感覺到形勢緊張,還耿耿於懷十年前梁啟超跟光緒皇帝在一起的維新,她沒想到把梁啟超為自己所用。這一下革命派高興壞了,通過搞改革,這是最好的方式,結果梁啟超成了最大的敵人,這是梁啟超的悲劇。這也是清王朝的悲劇,你本來就岌岌可危了,你還把一個替你十幾年在海外跟人論戰,來替這個王朝辯護的人,反而把他當成罪犯抓起來。這時候立憲派就就要求加速開國會,從1910年開始,幾次要求開國會。

每次開國會都是士紳,商人占重要位置,都是各大商會的領導人。第三次開國會的時候,上海的商會副會長沈縵雲組團到北京請願,因為他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他就跟奕劻說,朝廷主動改革才能避免革命。越是富的人越是不希望社會動亂,不希望革命,而希望從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奕劻仍覺得天下還是我的,我們想做什麼做什麼,你沒有資格來要求我們幹什麼。

清政府對立憲派進行了幾次鎮壓,你鎮壓一次,就會損失一些立憲派的人。立憲派本來很溫和的,但鎮壓越激烈,他的反抗也越激烈,這時候立憲派就開始激烈化。而沈縵雲的請願被拒絕後馬上就打道回府,他覺得不能和這個政權聯繫了,他臨走之前說了那一句話我覺得特別重要,「釜水將沸,而游魚不知,天意難回,人事已盡」。他一回到上海,就領導上海商會集體參加同盟會了,上海商會本來是與同盟會對立的,現在就證明了立憲派承認自己失敗了,革命勝了,革命與改革的賽跑,革命勝利了。

清政府在1911年的時候,因為壓力很大,成立了內閣。但是他成立的內閣裡面皇族成員占絕大多數,立憲派現在更覺得你根本不想改,13個內閣成員有9個是滿族人,滿族人中又有7個是皇族的。剛才說了越是富的人越希望改革,不希望革命,於是立憲派趕緊去跟朝廷談判,說按照內閣的原則,皇族成員不能當內閣閣員,但是我們認了,皇族成員可以當內閣閣員,希望朝廷也妥協一步,總理大臣別讓皇族成員當,哪怕是個不是皇族的滿族人也行。但是朝廷的回答還是很傲慢,說你們太囂張了,說天下是愛新覺羅的,你們怎麼能來決定皇室做什麼不做什麼,你們就是奴才。

所以這時候最富的人也覺得無路可走了。沒過多久,清政府又在自己的倒台上加了一把火,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因為清政府早幾年同意全國修鐵路,但政府修著修著沒錢了,就下一紙諭令允許民間的鐵路公司修鐵路。而民間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把鐵路收歸國有以後,又不願意按照市場價去賠償,他總覺得讓你修,是讓你發財,是我的政策好,我現在就要收回,你必須聽我的話。在此背景下四川保路運動就爆發了,緊接著武昌的新軍就展開起義。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後,建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並得到了立憲派首領、富商湯化龍出來的支持。

編輯 |閆紅 別畢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順治元年開始推行的保甲制度,在清代是如何演變的?
全面抗戰前,中德為什麼會有軍事合作和軍火貿易的蜜月期?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