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這是周慧娜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小說,她在翻譯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路內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有很多方言和俚語,還用了很多年輕人特有的語言,和我在大學裡學到的中文很不一樣」。周慧娜在翻譯中得到了多位中法文學翻譯界前輩以及作家路內本人的指點和幫助,這些都要得益於她在今年入選參加的首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林雅翎班)。

六年前,周慧娜開始在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中文,她逐漸愛上這種完全不同於法語等西方語言的文字。從一位法國老師的文學博客上,周慧娜了解到作家路內,被他幽默又不乏深刻的寫作所吸引。出於興趣,她開始翻譯《少年巴比倫》,「通過一個青年人的視角,路內講述他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世界。他的書很幽默、很有趣,其中涉及到一些社會問題,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我覺得在法國還沒有介紹過類似的作品,於是就開始翻譯這本書」。她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的幫助。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由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法國文學翻譯促進會(ATLAS)和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聯合主辦,於今年3月至5月先後在巴黎、阿爾勒、北京和南京進行。這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首期工作坊以已故法國著名翻譯家林雅翎的名字命名。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在中國期間的研討會

遴選出的3名中國青年譯者和3名法國青年譯者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各自投入到一部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除了《少年巴比倫》,另兩位法國青年譯者正在翻譯的中文作品是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和白刃的《白刃小說選》,中國青年譯者翻譯的法語書籍包括法國「新小說」代表人物讓-菲利普?圖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和艾瑪努埃爾﹒帕加諾(Emmanuelle Pagano)的作品。導師研修班是譯者工作坊的重要內容,共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均由中法各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翻譯家和文學研究者共同主持。工作坊在最初階段以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每位譯者拿出自己翻譯的作品片段,與導師和其他學員一起討論如何解決翻譯中的難點問題。之後導師以一對一交流的方式,與青年譯者研究文本、打磨譯文。「我們很驚訝於導師們的外語水平,有時法國導師甚至可以就中文提出建議,中國導師也就法文翻譯有自己的看法」,周慧娜說,「聆聽別人也讓我們獲得一些啟發。有時我們困在一些詞的翻譯上,如果別人給你一些建議,也許還不是那麼完美,但是這也會帶來一些其他思考」。

在六位參與工作坊的青年譯者中,有的已翻譯出版過多部作品,更多的是像周慧娜這樣第一次從事「大部頭」文學作品翻譯的新人。吳燕南目前正在巴黎攻讀法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她進行翻譯的是艾瑪努埃爾﹒帕加諾的一部文學作品。和周慧娜一樣,這本書也是吳燕南在文學翻譯之路上的起點。「這本書以碎片化的書寫方式,呈現了300多個愛情故事的場景,長短不一,每個場景和故事之間互不相連,但最終愛情又是共同的主題,像結繩一樣把所有人的命運和故事都扭在了一起」,吳燕南這樣描述這本讓她一讀就愛上的作品。面對碎片化、詩歌化、隱喻多的法文文本,吳燕南以女生特有的細膩敏感的心思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揣摩原文,和導師一同推敲研究,在中文中尋找更好的表達,「文學翻譯要把文字後面的東西儘可能地展現出來,對原文咬文嚼字的程度要求非常高。導師再次幫助我理解了文章,做翻譯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有的地方初次閱讀其實是沒有讀懂,沒有讀透的」。

詩人、翻譯家樹才是工作坊在中國期間的中方導師。「三位中文譯者對法文的理解能力非常好,可以說他們對法文已經相當精通」,樹才認為青年譯者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中文的表達上,「翻譯中所指的表達不是從無到有的表達,而是從有到有的表達,是在照應原文的基礎上寫出譯文。這從根本上反映的是譯者的寫作能力,也就是對母語的語感」。

正是基於對翻譯的這種認識,樹才十分強調譯者在平日進行中國文學閱讀和對母語水平的培養,「閱讀中文看上去跟文學翻譯本身沒有關係,但是閱讀浸染中國當代文學,培養對文學性表達的敏感,對翻譯有很大的好處。有足夠的閱讀才能建立起對中文的敏感」,樹才如是說。

除了與導師面對面的交流,譯者工作坊還引導六位青年譯者認識了解翻譯出版領域的現狀和發展。他們走訪了巴黎書展和巴黎七大孔子學院,與兩國出版人、資深翻譯會面交流,參觀法國瑟伊(Seuil)出版社、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等著名出版機構,這些活動讓剛剛起步的年輕譯者們對文學翻譯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吳燕南說,「文學翻譯很有趣,如果做得好,這是一項非常崇高的工作,難度一點也不比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低」。對於文學翻譯的生存狀況,吳燕南認為,「如果翻譯可以養活自己,那麼文學翻譯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因為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讀書。可是文學翻譯好像在哪個國家也不是掙錢的工作,譯者更多的是靠著情懷和愛好在工作。不過,不管哪個國家又都需要文學翻譯,沒有文學翻譯是很可悲的。沒有翻譯,外來的文化就無法進入,一個國家就完全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

周慧娜則有了更具體的規劃,「路內有很多小說,《少年巴比倫》是三部曲之一,如果法國有出版社對路內感興趣,我可以繼續翻譯他的其他作品,這是理想的狀態」。

在樹才看來,青年譯者首先要從翻譯中找到興趣,從興趣發展成為有價值認定的熱愛,才會真正持續下去,「我希望他們真的是有志於文學翻譯,因為中法之間還有很多作家值得翻譯過來」。

(來源:國際在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