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叩齒固腎:談一談道醫思想中的口腔保健

叩齒固腎:談一談道醫思想中的口腔保健

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很早就有了關於口腔衛生的認識了。

我國很早就開始注重牙齒健康(資料圖)

「齲」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所體現。甲骨文的「齒」為,這形象地表達出牙齒的相狀;而「齲」字被寫成,這表示齒字上面有一個小蟲。這表明當時的人認為齲齒是蟲蛀造成的,而這種觀點流傳至今,現在,民間仍把齲齒叫蟲牙。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表明至少在36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對口腔衛生以及牙齒健康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到了西周,《禮記·內側》記載:「雞初鳴,咸盟漱。」這說明,人們已經開始主動干預口腔健康。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化產物(資料圖)

宋代楊齋著《直指方》說:「百物養生,莫先口齒。」在與疾病的抗爭中,古人已經認識到萬病皆從口入,口腔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於是人們對口腔衛生、牙齒保健都提出了具體的措施,而漱口和叩齒是中國人常用的健齒護齒方式。

1

漱口:夜晚、飯後最關鍵

漱口是最簡便的口腔清潔方法,人們常用清水、茶水、鹽水、藥水等漱口。

東漢《金丹全書》記載:「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污盡去,齒自不壞。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資料圖)

這也符合現代醫學的觀念:現代醫學認為如果一天只刷一次牙的話,寧願選擇晚上刷牙而非早上,因為牙菌的生長周期是12-24小時,晚上休息可能正是細菌繁殖的高峰時期,需要及時清理。

口腔清潔以後睡覺,可以減少細菌活動的條件。為了更好地保護牙齒,人們也應該在飯後漱口。

先秦時期的人們就已經注意到這一點。《禮記》上有「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辨餚,客不虛口」的記載,這裡所說的「虛口」就是指在飯後以酒漿盪口,清潔牙齒。這說明,當時的貴族階層已經普遍使用漱口的方式來清潔口腔。

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辨餚,客不虛口(資料圖)

到了西漢,名醫諄於意在仔細觀察之後,總結出齲齒是:「食而不漱」所致的結果,為飯後漱口找到了理論基礎,而這也符合現代口腔衛生概念。

2

叩齒、鼓漱:道教養生中的護齒之道

晉代葛洪曾推行「叩齒」術,即「堅齒」術。他認為,每天清晨上下齒輕輕叩擊三百次可固齒、醒腦、健身。

他在《抱朴子·雜應》篇載:「或問堅齒之道,抱朴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同時,這裡還提到「養以華池,浸以醴液」的說法,這一點也被總結為「鼓漱」之法,運用到具體的養生實踐中。

叩齒法圖示(資料圖)

北齊顏之推見葛洪堅齒之道後,身體力行,果然受益匪淺。其《顏氏家訓·養生》曰:「吾嘗患齒,動搖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

《養生方》中記載有「朝夕啄齒不齲,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蠢蟲,令人齒牢」,「加叩齒百遍,咽唾三次,常數行之,用齒不痛,發不白」。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改進了叩齒的方法。他說:「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顏氏家訓(資料圖)

張景岳認為相較於叩齒,更好的辦法是咬緊牙齒,可以一日兩三次逐漸用力咬緊牙齒,也可以在小便的時候咬緊牙齒。這樣做不僅固齒堅齒,更能固精保腎。

3

古代「牙刷」和「牙膏」的雛形

中唐以前,中國人只是漱口潔齒,但對工具的利用還不是很成熟,在在清潔牙齒方面並不十分有效。

後來,人們開始咀嚼芳香植物的嫩枝來清潔牙齒。這種方法既能利用植物的芬芳來清新口氣,又能通過咀嚼讓嫩枝頂端分出許多纖維,從而清潔牙齒和牙跟,後來,人們進一步發展這一方法,樹枝綁上動物鬃毛潔齒,這便形成了「牙刷」的雛形。

印度有「嚼楊枝為凈」的習俗(資料圖)

根據文獻及傳說,這種方法最初由印度人發明,而後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嚼齒木是印度的普遍風俗習慣,印度人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用完餐後,都要「嚼楊枝為凈」。這一方法傳入中國後,許多道醫加以吸納,並提出了改進的方法。

隋代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曾有「以水楊枝洗齒」的記載,而南宋嚴用和著《嚴氏濟生方》中記載:「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拿十楷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這些說明當時已有了毛鬃牙刷,甚至已經定名為「牙刷」,這也是中國最早提及這一詞語的文獻。

最初刷牙只用清水,以後發展為用鹽水,或加入幾味藥物。大約自唐代始,中國人開始利用簡單的藥物揩齒,如苑咸《為李林甫謝臘日賜葯等狀》中即出現了「揩齒葯」的字樣。

至唐代,中國就有了「揩齒葯」(資料圖)

《備急千金要方》中《七竅病方·齒病》記有鹽湯揩齒之法:「毎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從「藥王」孫思邈的記載可知,中國古人已經開始使用藥物來刷牙了。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了一份「煉製「牙膏」的藥方:柳枝、槐樹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枝,細辛末,芙蓉末,每日擦齒。同時,其他的典籍中還記載了一些「中藥牙粉」。

這些藥方都確實能起到牙齒保健的作用,可以說,這些方劑是現代藥物牙膏的前身。

4

固齒先護腎:道醫知識中的治標固本的理念

在中醫看來,「齒為骨之餘」。全身的骨骼好、骨髓充足,牙齒才能健康,而骨骼的健康與否取決於腎,因為「腎主骨」。飯後要剔牙,是因為牙縫增大;牙縫增大,是因為牙齒開始枯萎,而這也意味著骨骼開始枯萎;骨骼枯萎,意味著腎氣開始虛衰。

《太平聖惠方》(資料圖)

腎是生命之根:從本質上講,人老先老腎;從現象上講,人老先老牙。道教裡面重齒先護腎,是治標固本的理念。

而其具體的方法,如漱口、叩齒用楊枝和藥物來「揩齒」也是中國人前現代的醫學衛生知識的重要體現。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當代高道李果真:所謂修行,踏實就好
道教醫學對傳統中醫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