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希望這檔9.5分的好節目一直做下去

我希望這檔9.5分的好節目一直做下去

暌違三年之久,今年四月份陳丹青的《局部》第二季終於更新。

豆瓣評分依然強勢地維持在9.5分的高水準。

姍姍來遲的三年間,陳丹青或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推廣木心這一事業上。

牽頭為木心建美術館、整理書稿、出文集、拍紀錄片、跑講座......盡心儘力。

沒有陳丹青,這位在台灣和美國已經備受推崇的畫家、文學家,也許會在大陸沉寂更久。

《從前慢》也不會成為風靡全國的情詩,還被改編成流行歌曲。

上世界80年代末,陳丹青等一群旅美藝術家齊聚紐約,央求木心為他們開授世界文學史課,用求知慾來緩解自己作為異鄉人的不適。

他們輪流在不同的學生家裡上課,圍爐夜話,聽木心神聊。

機敏好學的弟子陳丹青,在這5年間記下了5冊、逾40萬字的聽課筆記。

這5年對於陳丹青是重要的,不管語言風格還是思想觀點,木心烙下的印記都被陳丹青帶到了這檔節目中來。

《局部》並不是面向美術生的藝術專業課,陳丹青希望看這檔節目的是不會畫畫的尋常觀眾

最好的結果就是,通過他的講述,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會對藝術發生興趣

一如當年木心的「世界文學史課程」面對的都是文學門外漢的畫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經濟學家。

「講完後,一部文學史,重要的是我的觀點。」木心在開課引言中如是說。

陳丹青對硬性的知識點不甚在意,不記得年份和引文出處可謂常事。

他最在意和突出的,是自己看待藝術作品時細微而個性化的切入點。

《局部》之所以為「局部」,也在於此。

不求高大全,而求細微處的發現。

每集20分鐘的體量十分有限,於是每集陳丹青只抓住一個,由此牽引出中外藝術作品進行分析。

《局部》第一季首集,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開講。

這幅氣勢恢宏的山水長卷,每個局部皆可獨立成畫。

精密的畫工、連貫的構圖、大膽的用色,可講之處不勝枚舉。

陳丹青只著重了一點,那便是王希孟在畫出這幅曠世名作時只有18歲

在他眼裡,只有18歲這種年紀具備的純凈、好奇和專註度,才可以成就千里江山圖的精妙絕倫。

同樣的,「詩人蘭波19歲停止寫詩,莫扎特身體還未發育就已經在作曲,米開朗琪羅雕刻《聖母和耶穌》時23歲,畢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時期也就20歲上下。」

與其說陳丹青實在讚美這群少年天才的天賦,還不如說他在給年輕的生命大唱讚歌。

在對年輕人的藝術創造力進行禮讚時,陳丹青也不無弦外之音地感嘆了一下:

對於國內的藝術生來說,18歲不過是沒資歷、沒自信的一個階段而已。

這種哀惜,陳丹青早已有之。

陳丹青當年最出名的事件,是因為不滿中國的教育制度而出走清華美院

他反對給美術生強加文化課的分數限制,天分已經如此難得,為何要再加上一道無謂的門檻?

儘管現在的陳丹青已然變成了一個和藹的老頭子,但是一不小心,對刻板教育的厭惡感還是會不設防地跑出來。

陳老師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陳丹青一生都是顛覆教化的典型。

他正好趕上中國教育斷層的年代。年輕時輾轉在贛南、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僅有初中文憑。

窮也好,累也罷,期間他仍堅持自習繪畫,成為了當時全國有名的「知青畫家」。

1980年的成名作「西藏組圖」,成為這個特殊交替時期下寫實主義思潮的發端,打破了繪畫界長期以往政治主題的創作,而轉向歐洲的人文主義傳統。

「西藏組圖」之一

種種經歷,決定了他絕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老師。

書本上有的就不講、世界名畫也不愛說。

所以在《局部》裡面,他更願意挑選一些普通觀眾相對陌生以及藝術史上地位相對次要的作品進行解讀。

通過他的引導,讓大家逐漸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歷史教科

陳丹青常常強調自己沒有上過大學,他真正的大學就是一座座可供自由參觀的美術館。

在他心裡,成為一名藝術家也許並不複雜:

去看、去感受、去熱愛,然後回到畫室。

第二季,他帶領《局部》的鏡頭進入了他的「大學」之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之美。

GIF

經節目組一年的交涉,最終換來3個晚上、共15個小時的自由拍攝,這段無人打擾的看展時間被陳丹青形容為「奢侈的經驗」。

主題仍繼承了第一季的簡潔模式,一集只講一個點。

比如第二集的「規範與偏離」,從文學上的說法——「偏離規範的寫作,是好的寫作」出發,為我們介紹那些美術天才們在偏離規範中創造出的偉大經典。

比如早年擅長畫耶穌像的倫勃朗晚年市場失寵,改畫了一系列自畫像

委拉士開茲一輩子恭恭敬敬畫皇親國戚,但後來他用畫宮廷貴族的方式畫了侏儒系列

敏銳的藝術家們在偏離規範中,慢慢創造出新的特色。

而這些特色最終又會形成新的規範,被他人效仿、又被他人打破,乃至被藝術家自己超越。

當我們用後來人的全知觀點來看這些叛逆作品,當然是充滿敬意和欣賞眼光的。

不過當年這種偏離卻是惹惱了作為權威的學院派,被各種口誅筆伐。

其中鼎鼎大名的印象派也難逃刻薄的批評。

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下:雷諾阿《陽光中的裸女》

然而,歷史留下了印象派的名字,卻早不見當年那批知名的沙龍學院派畫家。

中國同樣有偏離規範的代表作,就是民間匠人雕刻的16座「易縣羅漢」

無論是佛教藝術還是基督教藝術,神像往往去性別化、去人性化,法相莊嚴、超越凡人。

然而遼代的易縣羅漢卻有著酷肖真人的神情,彷彿當年廟中真的存在過這兩位和尚。

GIF

羅漢像做得逼真,在普通人眼裡是一件極易被忽略的事情。

然而在陳丹青對佛教藝術的縱向梳理下,在與文藝復興雕塑的橫向比較下,兩尊羅漢的不同凡響處逐漸可感可知。

尤其在他生動的語言描述里,一千多年前的這兩位威嚴和尚彷彿有了生命一般。

《局部》看下來的感受,就好像修了一個學期的藝術選修課

藉助陳丹青那雙炯目,我們感知藝術的粗大神經逐漸變得細化、敏銳,開始能夠在一個個細節中抓取到美學的快感。

他是一個有趣的老師,語言種帶著老派的講究,視角總是別緻得出其不意。

在理論上他謙虛到要讓屏幕外的觀眾諒解,可是講起自己的觀點來語氣又絕對到不容置疑。

時不時地,專屬於陳丹青的俏皮話就會跑出來,引人發笑。

如果生命中真的會碰見這樣一位老師,大概做夢也會笑醒吧。

《局部》屬於出版品牌「理想國」策劃的文化視頻節目——「看理想視頻」中的一份子。

竇文濤的對談節目《圓桌派》、陳丹青的美術節目《局部》、梁文道的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馬世芳的音樂節目《聽說》,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綜藝矩陣。

高曉松和竇文濤的成功,讓不少人附庸風雅,不管是誰都要來裝個文化人,念念信、做做手藝什麼的。

但「看理想」系列一直是小十君心中的明月光。

它讓真正懂世故的人談人生經驗、真正懂藝術的人談美育、真正的讀書人品讀書籍、真正的音樂DJ講述台灣音樂人的故事。

道長品讀魯迅的《狂人日記》

他們不會像文化商人那樣撩撥你的知識焦慮,而是在誠懇的交流中,讓你平視他、也平視自己

他們亦不會像流行綜藝那樣掏空你的感官能量,而是在靜默的思想交流中,調動你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某個瞬間若有所得的欣喜,也許比大眾狂歡來得有意思。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關註:第十放映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十放映室 的精彩文章:

專訪:這位宮崎駿弟子爆了好多料啊
你沒聽錯,我要安利宋茜黃景瑜的新劇了

TAG:第十放映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