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的痛

原生家庭的痛

豆瓣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成員多是80代,集體控訴父母的各種精神控制、身體虐待。成為母親前,我也感覺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痛苦,有太多的不被理解,有太多的壓抑。世界上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嗎?世界上的父母都很不堪嗎?

周末參加劉稱蓮老師的「智慧父母」親子工作坊,讓我對原生家庭有了更深的認識。一開始我們大多帶著對自己孩子的焦慮、擔憂而來,本想控訴孩子如何不聽話,如何叛逆。可是劉老師告訴我們家庭成員四種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最佳溝通方式:一致性溝通。對照發現孩子的問題根源實際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不自覺中採取四種溝通模式與孩子打交道,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反饋以類似的溝通模式。而我們的溝通模式則來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輪迴周而復始。

劉老師沒有講太多理論,只是用體驗,將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四種模式,用特定的姿態展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做那個孩子,用自己眼睛觀察、感受、覺察,不自覺中我們曾經的傷痛浮出水面,每個環節有情結的人就會有情緒反應,劉老師再引導我們說出來,演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做到療愈自己。

劉老師又帶領我們體驗上一代——40、50年代人的生活,我們父母的原生家庭又是怎樣的呢?大家一聊,我們父母的原生家庭都經歷過飢餓、貧窮、輟學,甚至喪母等人生的災難,他們的焦慮感,物質匱乏感,無力感,恐懼感深深刻在骨子裡,歷經多年都揮之不去,我們的上一代太痛苦、太壓抑,生活給予他們的只是艱難求生存。還記得李健的歌《父親寫的散文詩》,歌詞是:

一九八四年莊稼還沒收割完

女兒躺在我懷裡睡得那麼甜

今晚的露天電影沒時間去看

妻子提醒我修修縫紉機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

孩子哭了一整天啊鬧著要吃餅乾

藍色的滌卡上衣痛往心裡鑽

蹲在池塘邊上給了自己兩拳

這是我父親

日記里的文字

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那是父親的記憶,也是我們70代的記憶,我們與父母沒有機會學親子教育,沒有機會了解一致性溝通,生計逼迫著每個人步履艱辛,逼迫著每個人急急前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們溫飽沒解決,又大都經歷過生活的苦難,基本的關懷都沒有,更談不上療愈,他們是被忽視的一代。既然被忽視又無從學習最好的教育方法,也許他們教育70代的方式是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此刻我們還感覺「父母皆禍害」嗎?能理解父母嗎?

昨天恰逢「母親節」,當劉老師播放母親主題的音樂時,我們每個人淚流滿面,過去的無力改變,未來的尚在手中,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因為人有頭腦,人能獨立思考,人能做出改變。我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學習親子教育理論,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學;我們的父母是被忽視的一代,我們可以關愛他們,讓他們安享晚年。我們要做那個覺醒者,避免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方式影響與自己孩子的溝通;我們要做不良溝通循環的終結者,讓愛和善意在家庭中流動起來,讓愛滋養每個家庭成員,並代代相傳;我們要做給予者,用愛善待辛苦一生的父母,用愛善待青春期里的孩子,用愛面對雞飛狗跳的中年,不容易,但起碼我們要走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薩提亞溝通模式:來源自網路

1.討好型

占人群50%。討好別人,只有他人和環境,沒有自己。試圖遠離對自己產生壓力的人或減輕自己因某些人所帶來的壓力。

言語:「都是我的錯」、「我不值得」、「你喜歡怎麼樣?」「沒事沒事」。

比較典型時——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無助",懇求的表情與聲音,軟弱的身體姿勢。

行為:舉動:過分的和善,道歉,請求寬恕、諒解,哀求與乞憐,讓步。

內心感受:"我一無是處"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2.指責型

占人群30%。攻擊別人,只有自己和環境,沒有他人。試圖表明不是自己的過錯,讓自己遠離壓力的威脅。

言語——「都是你的錯」、「你到底在搞什麼?」、「你從來都沒做對過」、「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沒有錯」。

比較典型時——

情感:指責:"在這裡我是權威。"-

行為:攻擊:獨裁、批評、吹毛求疵。-

身體姿勢:很有權力的樣子,僵直。-

內心感受:隔絕:"我很孤單和失敗"。-

3.超理智型

人數較少,15%。壓抑感覺,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沒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現實的任何感受,也迴避因壓力所產生的困擾和痛苦。-

語言:總是客觀的、引述規條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長的解釋、複雜的術語,避開個人的或情緒上的話題,很少涉及與人有關的感受,常說:「人一定是要講邏輯的」,「一切都應該是有科學依據的」,「人需要冷靜」。

比較典型時——

情緒:頑固、疏離:"不論代價,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沉著、決不慌亂。"-

行為:威權十足:頑固、不願變更、舉止合理化、操作固執刻板。-

身體姿勢:僵硬。表情很優越(若有表情的話)。-

內心感受:"我感到空虛與隔絕。""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覺。"

4.打岔型

更少,占人群0.5%。避重就輕,習慣閃躲。自己、環境和他人都沒有。經常改變話題來分散注意力,不能專註在一件事上,避開個人的或情緒上的話題、講笑話、打斷話題、辭不達意、不願意真正去面對。

讓別人在與自己的交往時分散注意力,也減輕自己對壓力的關注,想讓壓力因素與自己保持距離。-

言語:漫無主題:毫無道理,抓不到重點,隨心所欲,隨口表示,東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比較典型時——

情緒:波動混亂,滿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體姿勢特徵是不停地在動。- 行為:轉移注意力:不恰當的舉動、多動、忙碌、插嘴、打擾。-

內心感受:"沒有人當真在意。""這裡根本沒有我說話的地方。"-

5、一致性溝通

行為: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幹的、負責任的、接納的、有愛心的、平衡的

言語:帶有感受、思維、期待、願望及不喜好地誠實,開放而分享的,聆聽他人,尊重自己、他人與情境三者

主要情感:平和的、平靜的、有愛心的、接納自己與他人、腳踏實地的

自我概念「高自我價值、能幹的、欣賞自己、慶幸自己的獨特性、接納價值的平等、與生命力聯結

資源:自我覺察、負責任的、開放的、關懷自己與他人、統整,常見的生理和心理癥狀都是健康的。

只有將溝通三要素:自己、他人、情境,三者都關注考慮到了,才是一致性的溝通。忽略自己、只關關注他人和情境是討好,忽略他人、只關注自己和情境是指責,忽略自己和他人、只關注情境是超理智,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是打岔。

父親寫的散文詩

 歌手 第8期

李健 

00:00/05: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逍遙洒脫不惑 的精彩文章:

TAG:逍遙洒脫不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