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人人會唱花兒的民族」東鄉族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人人會唱花兒的民族」東鄉族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總人口數為621500人。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東鄉族的特點:

1、服飾

東鄉族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當時婦女的上衣還流行用各色布縫成數段的假袖,並在假袖各段綉有花邊。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都戴蓋頭,分綠、黑、白3種顏色。少女和新媳婦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結婚一兩年後的婦女和中年婦女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的或綠的,上衣寬大,齊膝蓋,大襟在後邊,並外加一件齊膝的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

過去,男子多穿寬大的長袍,束寬腰帶,腰帶上掛有小刀、荷包、鼻煙壺和眼鏡盒之類的物件。頭戴黑、白二色的平頂軟帽。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長袍和「仲白」。「仲白」類似維吾爾族的對襟長服,一般用黑布和灰布縫製,穿用時,要整齊凈潔,紐扣系端正。

東鄉族服飾

2、信仰

東鄉族是中國十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

新中國成立前,東鄉地區的清真寺共有595所,拱北70處,道堂9所,教主12人,宗教職業者達2000多人,平均每30戶有一寺或拱北,每18.5戶供養一個宗教職業者,各種宗教攤派達34種之多,群眾的宗教負擔比較沉重。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宗教界人士採取了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內部的分歧。許多宗教人士感動地說:「過去馬步芳把我們的鬍子颳了拉去當兵,興新教滅老教,搞得我們民族內部不團結,鬥毆仇殺,死人傷財;現在政府主持公道,講究團結,有事還和我們阿訇商量,真是做夢也想不到。」但是也有極少數宗教上層,敵視社會主義,企圖保持原來的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58年,東鄉族人民進行了反對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的鬥爭,減輕了群眾的負擔,促進了東鄉族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落實,東鄉族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有了保證。

3、語言文字

東鄉族有民族語言,無民族文字。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和同語族語言相比較,東鄉語有許多特點。有輔音二十八個、單母音七個和較多的復母音。沒有長短母音的對立;基本上不存在母音和諧律;構詞或構形附加成分一般只有一種語音形式。

東鄉語中的蒙古語辭彙約佔60%,構成東鄉語辭彙的主要成分,與同語族的其他語言比較,在語音和語法上都保留了較多的古代蒙古語規範。現代蒙古語詞中,第一音節後開音節的短母音已經喪失,但東鄉語中仍然保留著,這是十三、十四世紀蒙古語母音體系的一個特點;在現代蒙古語中,以母音為首的很多詞的開頭,在東鄉語中可以用清擦音「Ф」和「h」,這也是十三、十四世紀蒙古語輔音體系的一個特點。

東鄉語動詞的副動詞形式(連接型)、形動詞形式(多能型)還保存著跟親屬語言大致對應的多樣性。但是,陳述式動詞則只有體的範疇:完成體,進行體,未完成體,經常體。領格和賓格合併為領-賓格,附加成分是-ni。但有時領賓格可以省略,如:bi chi(ni) sana zho.(我想你了)。

4、建築

在改革開放以前,東鄉族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以北房為上房。房屋有土房、瓦房、樓房、窯洞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東鄉族的住房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多數人家蓋有磚木結構的瓦房,有些家庭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東鄉族人在建新房或拆舊房時,一般請阿訇念經驅邪,在新房建成後,全村每戶人家都來祝賀討喜,主人則要宰雞宰羊款待客人。

東鄉族把家叫「格兒」(房子的意思),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個別富戶也有一夫兩妻的。祖父母都住「富格個」(即上房),父母親住「喬也個」(即廂房),兒女住單間的尕房。兒子結婚十多年以後,便另打庄窠(院)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要給兒子劃分財產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點,並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殯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或者祖父母居住的老底窠(院)或者是上房,歸幼子所有。在財產分配方面,長孫的地位幾乎與兒子們一樣,亦可分得一份財產。在幾代同堂家庭成員中,翁媳之間、兄與弟媳之間均有迴避的習慣,經常不見面,也不交談,以表示尊重。

東鄉族建築

5、藝術

花兒:東鄉人幾乎人人會唱會編「花兒」。東鄉語中把「花兒」稱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兒」。近一二百年來,「端」在東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花兒」里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把頭割下,不死了還是這個唱法。」過去,「花兒」以苦歌和情歌為多,唱出了對舊社會悲慘生活的控訴,表達了青年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及追求忠貞愛情的願望。新中國成立後,歌頌共產黨、歌唱新生活的「花兒」已替代了過去的悲苦歌曲。「東鄉人民英雄漢,劈山引水上高山,歷代豪傑不足道,真正英雄看今朝。」

畫作:東鄉族民間有板櫃畫和牆壁布兜畫。板櫃畫主要以黑白色為主,工筆勾勒,內容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樸拙典雅。牆壁布兜畫多以蠟筆繪彩,內容也大多為花卉樹木。新中國成立後,東鄉族的美術工作者創作出了一幅幅反映東鄉族人民生活面貌的美術作品,其中,《婚禮》展示了東鄉族婚禮的風俗人情。

東鄉族「花兒」演唱者

6、婚俗

東鄉族的婚姻,實行男娶女嫁。

男子到了結婚的年齡,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女方同意後,男方就要送「訂茶」,即男方家通過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送了「訂茶」就等於已經「訂婚」。

嗣後,男方家要給女方送「彩禮」。「彩禮」的多少視男家經濟情況而定。一般是由媒人、男方家長及兒子一起向女方家送禮,女方家請來本家的老人,備以飯菜招待,稱之為接禮。

結婚日期多選在秋收後或冬閑時的「主麻」日。

結婚這天,要進行簡單的伊斯蘭教儀式。即男方到女方家娶親時,由阿訇主持儀式,併當眾念「尼卡哈」。之後,人們把預先擺好的一盤紅棗、核桃,撒給圍觀的大人和小孩,表示早得兒女。

第二天新娘同客人見面,稱「拜客」,下午新娘第一次進灶房,擀長面,稱「試刀面」,並請客人品嘗新媳婦的手藝。

7、節日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複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開齋節是東鄉族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去清真寺聚禮,清晨上墓地念經祈禱,鄰里親友間相互上門,做「色倆目」問安。婦女則在家裡炸油果、饊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給親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爾邦節,東鄉族稱之為「阿也」,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這一天,凡是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家宰牲慶祝,所宰的牛羊肉,請阿訇和眾鄉親在家裡念經共餐,不允許獨家享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蘭教曆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錯一天)。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紀節時也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里過,也可在家中過。

阿守拉節是東鄉族群眾很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阿守拉」是阿拉伯語「10」的意思,相傳在伊斯蘭曆1月10日這一天,真主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在東鄉,阿守拉節是婦女和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輪流操辦,請阿訇念經祈禱。阿守拉節還有糧食節的寓意。

穆斯林開齋節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獵奇 的精彩文章:

每天認識一個中國主要城市7:「中國避暑之都」 貴陽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6:北朝民歌《敕勒歌》 風吹草低見牛羊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