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拿破崙的兩次流放,差距咋這樣大呢?世道變了

拿破崙的兩次流放,差距咋這樣大呢?世道變了

提起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很多書都會講到他最終的悲慘結局——1815年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直到6年後死去。與這個結局相比,1814年他第一次被流放的經歷,似乎只是夾在他首次退位和百日復辟之間的一個插曲,但事實上,這次「失敗的流放」預示著歐洲一項千年習慣的重大轉折。

1814年5月8日,拿破崙登上他的首個被流放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此時的拿破崙處境理應十分悲慘。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資料都表明,拿破崙的第一次流放生活不說相當愜意,至少也是舒適而安逸的。

紀錄拿破崙第一次退位的名畫《楓丹白露的訣別》

首先,拿破崙「失敗退位」的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按照他與聯軍簽訂的條約,他依然是「陛下」,只不過頭銜從皇帝降為了公爵,其治所從整個法國縮小到了厄爾巴島。而這塊領地其實並不小,它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的第三大島。更為「貼心」的是,這塊被流放地距離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島非常近,氣候、風土人情也與科西嘉很像。

風物宜人,如今已成旅遊勝地厄爾巴島。

而根據反法聯軍與拿破崙簽訂的條約,他在島上不僅有治權,還有法權(立法權)和主權。反法同盟還允諾給拿破崙高達每年200萬法郎的年金,各國還要在島上派駐「大使」,見了拿破崙都要口稱「陛下」,彷彿他還是法蘭西皇帝。如此優厚的退位條款,難怪英王喬治三世在拿到條約後半開玩笑地說了句:「我倒不介意跟他換換。」

反法同盟為什麼要如此善待拿破崙呢?這倒並不是懾於拿破崙的聲威,而是一種習慣。在中世紀歐洲,如果你戰敗被俘,第一道程序是自報家門。如果你是「24K純草根出身」,對不起,拉出去當土匪砍頭沒商量,但只要你祖上是貴族,一般都會得到善待。在勝利者的慶功宴上,一般都會把「主賓」的席位留給戰敗方地位最尊貴的戰俘,彷彿剛打完的戰爭不過是一場貴族間的「友誼賽」,打完了以後大家還可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由此就出現了許多咱們中國人看不懂的怪事:比如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國王約翰二世戰敗被俘,為了湊齊英方要求的贖金,他把自己兒子押在英國人那裡做戰俘。後來他兒子逃了回來,約翰二世居然自己跑到英國人那裡去「自首」,自願被關押到尾款交清為止。而英方對這位國王也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每遇重大場合,都是英王坐首席他坐次席,彷彿他是被請來的國賓。

中世紀歐洲人這種善待貴族戰俘的習慣,是因為他們將國家領土看作是貴族的「私人地產」,而戰爭一般是因為雙方出現了「產權糾紛」,不打一仗理不清。這種產權戰爭當然講究點到為止,畢竟大家都是親戚,為塊地不值得撕破臉,更不值得為此違反契約精神。畢竟,在當時的歐洲人看來,貴族對領土的所有權本身就是一種契約,尊重貴族信譽所能得到的利益,遠大於在一場戰爭中的所得。

反應亞歷山大大帝優待大流士家小的油畫

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合夥共斗拿破崙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想復辟這種被法國大革命打碎的貴族制度。基於這一目的,戰勝者當然要善待同為貴族出身的拿破崙,以便開個好頭。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此時歐洲的世道已經變了,拿破崙不是法國國王,而是「法國人的皇帝」,他對法國的統治是基於民眾支持而非法理主權,因此光靠一紙條約讓拿破崙自願放棄皇位是不夠的。果然,雖然流放厄爾巴島的拿破崙一度對生活表示滿意,甚至開始潛心研究科學,想讓後世「以科學家而非皇帝的身份記住我」。但很快,在「法蘭西人民的感召下」,他逃出了看管不甚嚴的被流放地,掀起了「百日復辟」。在滑鐵盧再次打敗拿破崙後,反法同盟才真正將他當成戰俘對待,將其流放到離最近的陸地200公里的一座孤島上去嚴加看管。

正如春秋時代之於中國,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是歐洲「無義戰」的開始

可以說,拿破崙既是歐洲第一個被囚禁的高級戰俘,又是最後一個被善待的貴族。在他之後,戰爭在歐洲才開始真正向撕破臉、無底線的大規模屠殺轉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壹點號 昱見)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嵐山區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招引11名急需緊缺人才
拼多多:平台罰款全部賠付消費者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