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根螞蟻:馬庄大平調,歷經200年

草根螞蟻:馬庄大平調,歷經200年

太平調

 中國箏曲 陝西篇

群星 

00:00/01:22

馬庄大平調,歷經200年

草根螞蟻

從200多年前開始,馬庄村就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戲種——大平調。過去,在鶴壁一帶,提起「馬家班」大平調劇種(大油邦)無人不知。馬庄歷史上曾有武舉人馬志鳴,武功了得,現仍有練武老院,名為「北武學」。在馬庄 「火神社」,每年元宵節都組織社火活動,放煙火、唱大戲、走秧歌、跑旱船,更有「馬家班」大平調唱大戲,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歡度春節。大平調的梆子最重要,當年的老藝人曾從馬庄千年酸棗樹枯萎脫落的樹枝上截下來一段枯木,製成梆子,梆聲高亢宏潤、優美動聽,馬庄的大平調也增色不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在馬庄附近,老百姓有這樣的說法,都說「不吃飯、不睡覺、不能不聽馬庄的大平調」。 「四大扇、兩桿號,一聽就是大平調」,就是馬庄群眾流傳的諺語。也是咱們馬庄村大平調劇團特有的表演方式。原來,這些劇團的樂器中有兩對大鐃和大鈸,直徑有一尺多長,群眾叫它「四大扇」,「兩桿號」就是兩根五尺多長的「尖子號」。幾百年來,這些村莊就流行「梆子戲」,發展到現在,就叫「大平調」。 馬庄大平調和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較有山東地方特點。大平調的唱腔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發聲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在大平調的腳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於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併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 由於馬庄大平調歷史悠久,它的板腔體的唱腔風格獨特,音樂曲牌雄厚。現存曲牌有「水上漂」、「滾龍珠」等130多個;傳統笛牌有「爬山虎」、「紫金杯」等30多個;唱腔板頭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正板、倒三撥、一串鈴等30多個。在唱法上用真聲吐字,假聲行腔,甩腔時翻高八度,後音掛「謳」,聲激音揚,極富韻味。馬庄的大平調劇團歷史有200年了,起初是在「火神社」祭祀時表演,後來發展為具有馬庄特色的民間社火文化。如今已傳承了五代,代代都有自己的戲班和自己原創的曲目。

大平調屬於全國少數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大平調傳承了數百年,馬庄大平調也有200多年的歷史,是頗有影響的古老劇種、具有戲曲活化石之稱,如今正在面臨失傳的危險,這樣的民間絕活要及時挖掘保護,並且發揚光大,繼續流傳下去。

簡介:饒箭聲,河南省鶴壁市人,原籍河北唐山。長期從事文學創作,有詩歌1000餘首,散文、小說等近百萬字。作品散見於報刊和網路。有詩集《小巷先知》等。

編輯/玉樹瓊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