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場關於生命的對話

一場關於生命的對話

《荀子·大略》篇記載了一則「子貢厭學」的故事。

有一次,子貢跟孔子彙報想法:「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想聽聽老師的意見。孔子教學有四科之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貢以「言語」見長,有外交家的才能,棄學從政,想法很務實。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方面的語言能力訓練,教材主要是《詩》,孔子就曾訓誡伯魚:「不學《詩》,無以言。」子貢嫻於《詩》,「告諸往而知來者」,舉一反三,活學活用,天生一塊從政的料。

看到弟子一腦門寫滿了熱情,孔子不忍兜頭一通冷水,而是援引《詩》中「溫恭朝夕,執事有恪」的話為喻,委婉地提醒子貢「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

子貢一看最有把握的訴求,也是老師最希望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未獲老師支持,於是退而求其次,說:「然則,賜願息事親。」中止學習,回家伺候老爹老娘,盡人子之孝,這個理由也足夠有說服力。孔子卻再次援引《詩經》,以「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的話,提醒子貢「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

「息事君」不允,「息事親」不允。子貢仍不死心,又先後表達了想中止學習,去娶妻生子、朋友廝守、躬耕南畝等願望。結果無一例外,都被孔子如法給駁了回來。最後,子貢不無懊喪地問:「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一聽樂了,說:也不是呀!等有一天你看到自己的墳墓了,你就可以休息了。子貢於是慨嘆:「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這則子貢厭學、孔子勸學的小故事,其實是一場關於生命的對話。從中,我們既應該看到作為老師的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溫雅一面,更應該看到其中所隱含的作為社會脊樑的君子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一面。後者也就是世人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人生榮困,死生何常。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息我以死」,對於真正的道家來說,既不存在恐懼,也不存在遺憾。「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其此之謂。「息我以死」,對於真正的儒家來說,也不存在恐懼,卻有遺憾。「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何懼之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懼之有!「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乃其所憾!「出師未捷身先死」,乃其所憾!「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乃其所憾!子貢之嘆,既是儒家的宿命,也是儒家的使命,更是儒家的崇高。

先天下憂,後天下樂。儒家以畏死為恥,亦以徒死為憾。讀著魯迅先生的《葯》,我突然想起了馬孔多的那場雨:「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雨停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石隅語 的精彩文章:

當「君子固窮」遇到「富貴淫人」

TAG:愚石隅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