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人都在搶跑,我怎麼做才能不焦慮?

別人都在搶跑,我怎麼做才能不焦慮?

焦慮,是當今育兒文章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了吧。焦慮來自於比較和對未來的不確定,而我總是希望我的文章能讓父母們能少一些焦慮,多一份從容。

為什麼要跟德國媽媽學育兒?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是幫助我們認清教育的本質,從而降低焦慮。

1、德國的慢早教與中國式搶跑

國內現在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是大家都在搶跑,提前學,而德國人卻「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打引號,因為這要看大家如何去定義起跑線了。中國的教育特別看重認知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智力。在學前教育這一塊,搶跑提前學的東西也大都是與認知能力相關的內容。

而德國人的學前教育重心不在智力開發上,德國小學6歲入學只要求會數1-20的數字,會認顏色和形狀,寫字只要求會寫自己的名字。其餘的加減法、認字母、數字都是進入小學才學習。和中國孩子比,德國孩子在智力開發上是妥妥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前幾天一個朋友微信上發過來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媽媽在教一歲半的孩子玩邏輯狗,學習認顏色、形狀、配對等等。

這個朋友就焦慮了,說她兒子兩歲了,顏色還分不太清,這個視頻里的小女孩才一歲半就已經能夠玩邏輯狗了,問我她是不是沒有引導好兒子,導致他的認知發展落後了呢?

其實啊,邏輯狗在德國是三歲以後才開始玩的教具。如果家長有心稍微去了解和學習一下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就不難發現,顏色、形狀等等知識是1-6歲孩子需要去不斷學習和擴充的內容,剛剛兩歲的孩子還不會認顏色再正常不過了,根本不算認知落後,只需在生活中稍加引導即可。

反而拉著一歲半的孩子做邏輯狗,才是有悖於孩子認知發展規律的拔苗助長。我看到視頻中那個媽媽每一步都要為孩子詳細講解和引導,孩子才能完成那一步,其實就算孩子完成了答案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TA做出的答案根本不是自主思考的結果,而是媽媽強推的結果。如果旁邊沒有媽媽,孩子可能連題目規則都理解不了。

從很小開始花大量時間去學習與孩子年齡不符的東西,一歲的時候去學兩三歲時的內容,兩三歲就去學五六歲的內容,這樣的搶跑有意義嗎?算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嗎?

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花大量時間在提前學習上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領先優勢也只是暫時的,而且獲得領先的代價是在相應的年齡段本該學習的和鍛煉的能力反而沒有時間去學了。

事實上,哪怕是認知能力的發展,大人只要營造好環境,不用逼著孩子學,孩子也會自動吸收。這一點我寫過《德國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會了,這就是混齡的神奇之處!》

悠悠主動要求學寫字母和數字

2、對教育的理解太狹隘,不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國內的家長喜歡搶跑,在學齡前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認字,學算數,刷題,究其原因還是對教育的理解太狹隘,認為教育就是灌輸知識和技能。

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就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智商指標,比如會認多少字啦,會背多少唐詩啦,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啦,做了多少本題啦。說到素質教育,就是給孩子報興趣班,看誰掌握的才藝特長多。

可是那些無法衡量的軟技能(soft skills)呢?社交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商、性格塑造、教養、好習慣、同理心、好奇心、創造力等等,也都應該是教育的一部分啊!可這些往往被中國家長排在了智力開發後面,為了進好學校,在分數面前,這些軟實力統統都是可以犧牲掉的。

實際上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的形成關鍵期正是在學齡前,有些在學齡前就基本定型了,錯過了學齡前的黃金期培養期,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出現問題行為和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到時候家長就只能忙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猶如一團亂麻。

這是缺乏前瞻性的體現。育兒要有前瞻性,要有大局觀,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問題預防比治理更有效。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被排擠,那麼你在他小時候有沒有教過他如何交朋友,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呢?

孩子厭學,上課不專心,大人說的話都當耳邊風,不和父母交流,那麼你在他小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傾聽過孩子的話,理解過他的感受,引導他用語言表達情緒和需求,給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呢?

其實很多孩子顯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因為父母缺乏前瞻性和大局觀,在孩子小的時候太過專註於智力開發,忽略了心理健康和其他軟能力的培養而導致的。

3、什麼是大局觀?

總有人跳出來說,我也很無奈啊,周圍人都在學,我們不學就落後了。國內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壓力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去適應。你說的那些方法在德國可以,但不適合中國國情。

我覺得這種思維是有點混淆目標和手段了。

所謂的大局觀,就是家長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將教育的目標僅僅定為進入某某學校,那麼在教育上,為了拿到漂亮的分數,肯定就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應試上。

可是,就算目標是哈佛又怎樣?進入哈佛就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了嗎?那進入哈佛之後呢?從哈佛畢業之後呢?

未來的人生路還長著呢,職場、婚姻、家庭,決定人一生幸福的因素那麼多,進入好大學僅僅只是有了一個好起點而已,遠遠不是終點。

把起點當成終點去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了對長遠發展更重要的能力,是本末倒置的短視之舉。

我認為,真正的終極教育目標應該是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心理健康、擁有幸福感的社會人。

至於名校,只是實現這個終極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已,也絕不是唯一的手段!

大局觀就是認清教育的本質,想明白教育的終極目標。

雖然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但那只是目前的國情,你怎麼知道二三十年後的中國國情是什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未來全世界對人才的要求都將趨同。

要知道,我們培養孩子不是為了適應今天的中國,而是幾十年後的中國。我以前寫過《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 - 二十年後,你的孩子會稱讚現在的你很先進嗎?》

在人工智慧時代,除了本身的專業之外,人類相較於機器人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是社交能力和情商(包括但不限於同理心、溝通、情緒識別與管理、團隊協作等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果父母具有前瞻性眼光,就應該將這些能力視為教育目標去培養。

也許現階段我們的學校教育不盡如人意,甚至在阻礙孩子的某些能力發展,可是家長在明確了教育目標後,至少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清楚哪些能力是未來真正利於孩子發展的,並且有意識地從家庭教育著手,彌補和平衡學校教育的不足。

什麼叫心中有數?我一直說獨立思考很重要。當我們因為國情、教育體制而被迫逼孩子去刷題、去學奧數、去考高分時,我們做出的決定應該是基於理性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不因為別人都去學,所以也送孩子去學,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歡,學進去了沒有...

不因為周圍的孩子愛打人,缺乏同理心,所以也不教給孩子同理心和非暴力溝通方式...

心中有數就是自己心裡要有標準、有目標,且不因外界的主流聲音而輕易動搖。

你甚至不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至少你心裡要了解淤泥和清水的差距在哪裡,又怎麼去縮小這個差距!

知道哪些方法是真正對孩子發展有利的,而哪些又只是為了實現長遠目標而不得不採取的短期權宜之計。目標明確,有自己的節奏,有的放矢地前行,也就不必因為與別人的比較而焦慮了。

我知道我所分享的許多德國教育方式,由於大環境原因不可能在中國完全照搬。事實上我從來不提倡大家100%照搬,我個人非常反感照搬任何專家的育兒方法。每個孩子都應該因材施教。但我所分享的德國理念和方法絕不像某些人說的沒有用。

我認為它最大的作用就在於,讓國內的父母看到好的教育可以是什麼樣子,認識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從而在心中定下屬於你和孩子的標準和目標。

育兒路上,既要低頭看路,又要抬頭看遠。

不要總是只將目光停留在眼前,在你周圍的人身上,要放眼未來,放眼世界!

悠悠媽說:今天這篇文章其實是應我新書編輯的要求在一個媽媽群里做的新書分享的講稿,篇幅有限,我只能放上半篇了,事實上還有下半篇具體講解如何在生活中培養soft skills的事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悠媽德國育兒 的精彩文章:

德國媽媽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得有個給力的老公啊!

TAG:悠悠媽德國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