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一枝芍藥,讓時光慢些流淌
2011年底,我開始了插花學習。沒有豪宅需要裝點,我也不是需要打發時間的全職太太。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花很美,插花很安靜。
這就是初心的力量罷。
其間人生大事不斷,新婚、誕子、辭職、開始新的學習,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觀念也與七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而花道則像個老朋友,不言不語,不離不棄,默默用一朵花包容我的喜樂與哀愁。端午掛馬藺,七夕插中國的情人草。重陽清供,松、菊為主,竹枝、芒葉、金銀木、楓、蒲棒等等為賓,不一而足,點綴佛手柑、柿子、栗等果實,滿屋秋意。待臘月制春盤,盡選些富貴吉祥之花,十種最佳,寓意來年十全十美。寒來暑往,四季輪迴。
說起中式插花的歷史,與茶道、香道、書道一樣,經歷了道成海外、失而復得的過程。隋時,遣隋使將佛教禮法帶回日本,同時也帶回了經中國本土文化改造後的佛教供花,插花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並長出一棵樣貌完全不同的大樹來。今天很多人喜歡日本花道,因為它傳達出的清寂、剋制、絢麗而又易逝的日式美學,更因為它的系統與嚴謹。我們撿拾零落的中式插花,最初也是從學習日本花道的技術,接受日本花道的反哺開始的,再逐漸回歸到我們自身的歷史和崇尚的美學正途。
▲今天日本寺院內隨處可見以花供佛的形式
套用「發生、發展、全盛、巔峰、式微」的發展規律,當下中國的插花藝術,恰好處在又一個「發展」階段。經歷了千年的輝煌和斷寂,中式插花近年終於一點點恢復元氣,開始享受她本該享有的「追捧」。
想來我們在《詩經》的年代就「贈之以勺藥」來表達愛慕,我們崇尚「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的純凈審美,我們折取茱萸寄託情親,植菊豢梅以示傲骨……花令有序,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的植物語言、文化密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有云:「冬時插梅,投以硫黃五六錢,欲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而如高濂這樣的插花大家歷朝歷代輩出,如《遵生八箋》這樣的插花典籍,毫不誇張地講,浩如煙海,足夠我們後人終身享用。
▲元代,錢選,《籃花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代中式插花藝術隨文人階層一同滑到了歷史邊緣,人們便很少提及插花四藝這般雅事了。及尚花之風再度吹來時,人們抬眼看到的已是西洋花藝,是日本花道,大大小小的流派,各具風采。而忽略了我們自己家裡的寶貝。
中式插花的意義不僅在最終呈現的作品,更在過程。忽見三生舊影子,拈花已省夢中身。有人以茶修行,有人打坐修行,插花,亦可修行。枝枝蔓蔓向外生髮,心則可向內觀省。中國的傳統花道,講究陰陽和合,刪繁冗,去污損,選擇合適角度,或固定於劍山,或入瓶,或入籃;有擾攘團簇,有高低呼應,更要有留白觀空。
▲《中國插花簡史》,孫可、李響著,
商務印書館2018年出版
有時我們慨嘆高度文人化的生活再難複製,不是少了一把官帽椅、一塊太湖石、一尊博山爐、一片古窯瓷的問題,而是少了大修為、大學問,少了淡泊與隱逸。
好在家底還是有的。即便是完全沒有學過插花的人,看著古畫照做,學著古人的樣子插,也能插個大致模樣。這跟當下流行的跟著某位時尚博主學穿搭,跟著美食達人的足跡一家一家試吃,跟著別人的書單買書讀書,是一個道理。
▲明代,陳洪綬,《晞髮圖》,重慶博物館藏
除了直觀的古畫,還有有趣的古書,告訴我們該如何插花才好看。《武林舊事》教人們過節可以怎麼玩,《山家清供》教人們料理山野蔬果,哪些花可以做成好吃的,《長物志》教人們室內裝潢,怎麼打理自家花園等等,不勝枚舉。我們一樣可以跟著古人學配色,跟著古人學買花,跟著古人學選瓶。
竹含新粉,麥落細花,生活中倏忽閃過的片段,都在插花學習中照臨,一如柔軟綿長的日影,留在時光琥珀中永不老去……
花中有世界,葉下有如來。了解插花的歷史與技藝,不僅幫助我們觀照生命,觀照生態,更能觀照生活,和諧身心。在中讀小課《草木花事的千年風雅》中,從事插花二十餘年的中國插花文化傳承人孫可和藝術撰稿人李響,將中國千載花事濃縮至60分鐘,從歷史到當下,帶你了解傳統插花,復生古人生活。
中讀 VIP 用戶可免費領取
你將會聽到
· 插花的緣起與祭祀、宗教有什麼關係?
· 中國插花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哪些變化?
· 古人重視花與器的關係,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使用生活中的器物?
· 日本花道的誕生、演變受到中國插花怎樣的影響?
· 中式插花的基礎形式是什麼?「三大主枝」在佛、道教中分別有什麼內涵?
·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插花典籍,以及涉及插花的繪畫作品?
· 古代文人插花是什麼樣的?他們在什麼場合插花?對當下有何參示?
· 怎樣從「工具」、「花材」、「插法」、「欣賞」四個角度,創作一件中式插花作品?
主講人
孫可,字露申,京華人士,自幼隨母研習花道,少時師從多位海內外插花名家,從事花事二十餘載。現為善因華道·中國插花研究會創立者,曹洞佛學院·佛教藝術系特聘教授,亞太插花藝術聯合會理事。主理佛前供花、宮廷瓶供、文人清供、節日民俗插花、少兒插花等。曾於《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任供花主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進行插花展演,《國家博物館京味文化非遺展》主理傳統插花展區。出版有近作《中國插花簡史》。
李響,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曾在法院工作,因醉心文史、篤好藝術而轉行,現為自由撰稿人、翻譯。著有《中國插花簡史》,曾為《三聯生活周刊》等刊物撰稿。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
60分鐘的小課《草木花事的千年風雅》
還聽不過癮?
想進一步品味中國插花發展史?


※德國諜戰劇:兩德情報戰背後的制度之爭
※沒有人像霍金這般,在最絕望的深淵遇見最美的星空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