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熱浪來襲,如果沒有空調……

熱浪來襲,如果沒有空調……

GIF

每一個獨立自由的靈魂 都是生活的藝術家

現代人的夏天是什麼樣子?

江南地區突如其來的熱浪,你是否感受到了呢?

有句話這樣說:

「寧可在空調房裡餓死,也不做外出覓食的勇士。」

如今現代人心中最舒服的夏天的模樣就是:

「枯藤老樹昏鴉,晚飯有魚有蝦,空調wifi西瓜,夕陽西下,你丑,沒事,我瞎。」

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已發明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利用裝置於屋頂的風桿,以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並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

19世紀,英國科學家及發明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壓縮及液化某種氣體可以將空氣冷凍,此現象出現液化氨氣蒸發時,當時其意念仍留於理論化。

1842年,佛羅里達州醫生約翰·哥里(John Gorrie)以壓所落成的新大樓設有中央空調。一名新澤西州Hoboken的工程師Alfred Wolff協助設計此嶄新的空氣調節系統,並把技術由紡織廠遷移至商業大廈,他被認為是令工作環境變得涼快的先驅之一。

1902年後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

雖然沒有現代科技,但中國古人的智慧也不可小覷。

一、請來「涼友」風清揚

古時,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京雜記》記載: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

扇子盛行於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摺扇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搖扇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煉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據說搖扇多用左手,可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二、「牙席」滿榻夏室涼

古人常用的涼席,一般是藤、葦、竹等編織而成的,最昂貴的是象牙席。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席,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三、「瓷枕」通靈眠不覺

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風,四周能透氣,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瓷枕中數北宋定窯孩兒枕最為罕見,一小兒頭枕雙臂,俯卧床榻,樣子十分憨態可掬。據說,乾隆皇帝就非常鍾愛孩兒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兒枕後,詩興大發,題了一首詩:「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孩兒枕。

四、擁竹懷香"百花娘"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竹夫人又叫青奴,中國民間夏日取涼用具。是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江南炎炎夏季,人們喜歡竹席卧身,用竹編織的竹夫人是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竹夫人,長約1米左右,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

竹夫人在舊時江南一帶很受歡迎,夏日置於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擁而眠,或夾於膝間以求清涼。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涼,也能將汗意一點點褪去。以「夫人」喚之,正是看中它清涼解意,所謂「紅袖添香也添涼」吧。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間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擁著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還有「百花娘子」的雅稱。

《紅樓夢》中有一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 。」謎底正是「竹夫人」 。

五、「半臂裝」輕「脛衣」短

據考證,魏晉前,夏日裡男人愛打赤膊,女人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非單穿,古人外著深衣(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六、借得「冬冰」夏涼

你以為冰棍是現代人才有的消暑福利嗎?在古代,人們也是經常吃冰棍,酷愛冷飲的古人,更是花樣百出,發明了種目繁多的冷飲品。

可是,沒有冰箱的古代人,怎麼製作冰棍之類的冷飲呢?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貴族王室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地窖,以備來年夏天消暑之需。春秋時期,諸侯們喜愛在宴席上飲用冰鎮米酒。

周代,人們在冬天就會儲藏冰塊於冰窖中,以供夏天備用,這與北方的地窖也有相似之處。

春秋末期,達官貴族在宴會上喜歡喝冰鎮米酒助興。冰鎮米酒不僅能快速的消熱解暑,還能夠促進消化,提高食慾,對緩解精神緊張也有一定的效果。

唐朝時期,愛好冰飲食品的唐朝人更是發明了最早的冰棍。在木桶里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就凍成了冰棍。

宋朝冰飲更是豐富,其中最早的「刨冰」就是出現在宋朝。南宋,出現了冷飲店,這種店每天賣到三更才打烊。

北宋首都開封的大街小巷,一到夏天就會出現許多賣酸梅湯的流動小攤。《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一種叫做「荔枝膏」的飲品。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環境。

冰鑒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七、「涼屋」水風動轉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時,同時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八、「開軒」夕靜卧閑床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所描繪的度夏景緻。「開軒」而可「卧閑敞」,可見古人愛吹自然風,不僅是由於當時條件所限,而是自然風確實能帶來真正的涼爽。

九、「山林」清幽沁膚冷

綠樹蔥蘢,萬木蔭蓊的山中儼然天然空調世界。山中樹茂林密,成了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裡,撲面火花飛。」城鎮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樹木青翠,陰涼風爽,兩相比較,恍若涼熱兩世界。

十、「垂釣」臨水定心狂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

古人云:「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葯補」。夏天來到水庫、池塘邊,在繁茂的樹蔭下,清風吹拂,聽林中蟬鳴,看水中魚躍……尋得這愉悅和寧靜,自然心地清涼,非常愜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蒼潤齋 的精彩文章:

《清明上河圖》背後的北宋末世危機
論裝裱文震亨:好馬要配好鞍——古法裝裱

TAG:蒼潤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