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其實上一課已經講到了《說文解字》的「玉」部漢字的部首漢字「玉」,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里的第6個部首,現代漢語201部首規則里,「玉」部跟「王」部歸屬在一個部首「王」,因此稱「王部」或「玉部」,因為從玉的字比較多,一般稱「玉」部。玉做偏旁時稱「玉字旁」,在字的左邊時寫作「」,末筆寫成斜提,這個偏旁在現代漢語里又叫「斜玉」或「斜玉旁」。

在玉部的字大致分為四類:1、玉或者美石名,比如琳、瑰、珂;2、玉器或用玉做裝飾品名,如瑁、璋、璧;3、玉的顏色,玉器的聲音等,如瑕、玎、玲;4、跟玉器有關的動作行為,如琢、理、玩。有時候玉也作音符構成形聲字,比如鈺(珍寶的意思)。

今天解說玉部的6個漢字,就是這6個: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今天解說的6個漢字)

1、璙。讀作liáo。《說文解字》釋作:「玉也。」很簡單,就是有一種玉石,因為是名詞,大部分字書,包括《說文》,包括《廣韻》都沒有更多的解釋,因此我們只能從玉部右邊的「尞」來入手尋找字義了,「尞」的甲骨文是以火燒木的象形,邊上的小點是煙火升騰狀態,到了金文才有了盛裝木柴的器皿。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尞與璙的字形演變)

「璙」有三個意項,(1)就是一種玉石的名稱,按上述推斷,應當是純美潔白如火焰中心的白色的一種玉石。(2)形容美好的面貌。《廣韻》中稱:「璙,好貌」;(3)《爾雅》中說:「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這裡的鐐通璙。因為是名詞,我們不用過多解釋。

2、瓘。讀作guàn。《說文解字》的解釋也極簡單,就是「玉也」。那麼,如果我們要了解這個字,還得從它右邊的字形入手,「瓘」右邊是一個「雚」,「雚」在甲骨文里是一隻不斷發出聲音的鳥(一說是貓頭鷹),到了金文和小篆逐步調整字形,兩個口漸漸轉化成鳥的眼睛,如圖: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雚及瓘的字形演變)

也就是說,「雚」是一種會發出大的聲音的鳥。《本草綱目.金石部.玉》里載:「北方有瓘子玉,雪白有氣眼,乃葯燒成者,不可不辨」,由此可大致推斷出,「瓘」這種玉,大概是中部有孔,可以發出聲音的玉。

3、璥。讀作jǐng。《說文解字》的解釋依然簡單,就是「玉也」。顯然,這又是一種玉。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玉呢?為是什麼叫這個名字,而不叫其他名字呢?對於名詞,古字典里很少能查出緣由來,只好從字形上再略略找些線索: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敬與璥的字形演變)

左邊的玉旁,說明這是一種玉,右邊是一個「敬」字,從金文的「敬」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的「敬」,就是一個彎著腰的「羊頭人」(就是羌人,中原人視為次等文化的人),那麼,羌人來到中原就應當謹慎、恭敬,後期金文又添加了「口」,因為羌人進入中原時,不懂禮節,隨意說話,中原人要求他們小心說話,就是「苟」,小心謹慎的意思,苟且、苟活、苟求都來源於民族歧視;另有一說是要謹慎同羌人來往。羌人隨便說話當然不符合禮節,於是後來就加上了手拿鞭條的「攴」,就是後來的反文,表示要教育或警示羌人開口說話要謹慎(另一說要謹慎同羌人開戰),古「苟」、「敬」同字。「敬」即由「羌、口、攴」三部分組成。那麼「璥」呢,它是一種玉,顯然,這是一種要以謹慎、端肅的態度對待的玉,可能是易碎,脆弱又極精美的,可者,這種玉是可以拿來作為表達敬意的禮物的玉。

4、琠。兩個讀音,可讀作tiǎn,也可讀作tiàn,語義不同。《說文解字》的解釋同樣簡單,「玉也」,第一次讀到這個字時,覺得許慎太不負責了,這麼多字,都是同一個解釋,怎麼區別呢!後來仔細想想,這些器物,估計在他所在的時代,是常見之物,既是名詞,無法做過多解釋,也就釋然了。可是我們必須對「琠」做一下猜想,方法仍然是字形出發,左邊一個玉,不用說了,右邊的「典」呢?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典及琠的字形演變)

顯然,「典」的意思,從甲骨文來看,就是手持冊置於几案之上的形狀,《說文解字》解為「接受王的冊命封爵的意思,因為封爵要有個儀式,所以又有典禮的意思,由此猜想:琠,該是一種可以用於陳列於案頭用於重要場合的貴重玉類吧。讀作tiǎn,就是上面所說的玉名。讀作tiàn時,同「瑱」,一般指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的裝飾物,用玉、石、貝等製成。

5、<王夒>。讀作náo。這個字常用的GBK字型檔里打不出來,用<王夒>來表示,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夒(náo),《說文解字》里的解釋依舊簡單,還是「玉也」,大致還是因為是名詞,所以沒有解釋,《廣韻》里的解釋也只是「玉名」,幾乎沒有更多的參考價值。只能再看右邊的夒是什麼意思,所謂的夒,古同「猱」,獸名,長臂猿的一種。也通「夔」,指一種神獸,只有一隻腳。不管是如何,大概<王夒>就是指一種像猴子的一種玉吧,好在這個字生僻,極少用到到。它的小篆字形是這樣的: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王夒>的小篆

6、<王軎殳>。讀作lì。GBK常用漢字字型檔也無此字,《說文解字》里的解釋依然簡單的讓人發怒,就是「玉也。」《廣韻》里則只有讀音,沒有解釋,生僻字,不常用,我們暫時不做書蟲,放下,等資料支持吧。它的小篆寫法是:

學漢字: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王軎殳>的小篆寫法)

常規的漢字數量,若以漢代《說文解字》為標準,加上重文,有10516字,如果以晉代《字林》(已佚)為準,則有12824字,南朝梁《玉篇》收了22726字,到宋代《廣韻》有26194字,到了宋末的《集韻》又有53525字,明代的《字彙》也有33179字,到了清代《康熙字典》又增收到了47035字,到了1986年的《漢語大字典》,收54678字,這些漢字中,有大量漢字已脫離實際應用,因此,這個解說系列的文章中,如果遇到無法查出字源的生僻字,我們基本就只列讀音和《說文》里的基本解釋,以免大的訛誤,希朋友們諒解。

(【說文解字】之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