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前路與後路
在產品經理生涯的初期,在面對『產品經理』這個新鮮的互聯網崗位時,有許多的新人都時常會心生疑惑——這個崗位的價值與意義到底是什麼?
但不論是在網路上還是工作中,似乎每個人對於產品經理都有著自己的理解與想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種荒謬的想法在某廠的PR之下,大行其道,人人奉為圭臬。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產品經理真的是一個『非技術』的崗位嗎?
這裡我並不打算具體去闡述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具體定義,這裡我們反向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看,什麼樣的公司需要產品經理。
從誕生之初,全世界似乎就沒有對其作出一個標準的定義。互聯網最初的產品經理誕生地Google,那群最初的產品經理都是由項目團隊中的開發成員轉變而來,他們被稱為『創意精英』。
在《重新定義團隊:谷歌如何工作》一書中,對於『創意精英』谷歌是這樣定義的,不論部門,只要你可以把自己想法完整的表達出來,並能找到願意和你一起實現它的夥伴,你就可以申請,去做一個新的項目,而你就成了這個項目的唯一的『產品經理』。
所以我們現在翻開Google的產品經理招聘需求,依然可以看到『Experience developing Internet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這樣的要求或相似的內容。
回到國內,我們的互聯網巨頭對於產品經理崗位的定義似乎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對於產品經理的要求,基礎能力都是對於工具的熟練使用與個人思維邏輯能力,要求再多一些也就是針對過往的一些項目經驗。
換句話說,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是沒有具體的技術要求的。熟練使用工具軟體,思維邏輯不混亂,碰巧還做過一些相關行業的產品,那麼就滿足要求了。
這樣的招聘,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產品經理的入門門檻極低,並且由於項目經驗這一個重要衡量標準。產品經理的能力評估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企業的招聘更多的是唯經驗論。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產品經理的所有能力體系或框架都變得畸形不堪。而作為一個新興的崗位,長時間沒有完善自己對應的是知識體系結構,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沒有完整且獨立的知識體系架構,也就意味著極低的入門門檻與極高的被淘汰率。
這裡所說的淘汰,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未來可能會被徹底的從互聯網行業中被淘汰出去。從產品經理的職能範圍來看,它正在被不斷的細化。從以前的那種全能型,被不斷的細化,從產品經理的角色里已經分出了,交互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和數據分析師。但要知道,這些工作內容放在3-5年前,可全部都是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
負擔的責任越小,則是反向的說明這個崗位的重要性正在不斷的被減弱。如果當未來,產品經理所剩下的崗位只剩下需求整理與文檔輸出的話,產品經理這個崗位還會受到熱捧嗎?
這些問題並非為人聳聽,如果你已經是一位產品經理了,那麼去網路上搜索一下產品經理這四個字。琳琅滿目的產品經理培訓與課程立刻會敲醒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現實已經擺在你的眼前了。
如果還想再進一步確認未來,那不妨委託一下公司里的其他部門的同事。將自己手裡的事情轉交給其他部門的同事去做,去感受一下即使沒有產品經理公司也可以照常運轉的殘酷事實。
現實已經很殘酷了,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的內心是憂心忡忡的。但相比未來,眼前的產品經理們的現狀則更令人擔憂。他們缺少對產品經理的正確認知,亦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甚至在工作中連基礎的能力培養也沒有。只能盲目的在知識的海洋中徘徊,沉溺;在眼前的雜亂的工作中迷茫,沉淪。
或許這就是對於人們依據著荒謬的想法來行事而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儘管它有些殘忍。很多無法接受現實的產品經理開始改變自己,沉潛在互聯網的信息海洋里去尋找養分。
一些產品經理耗費了大量金錢與時間,但收穫也寥寥,大量的知識碎片,對於自己的提升格外有限。千萬人中得以脫引而出的產品經理更是鳳毛麟角。而那些做出具備非凡才能的產品經理都具備一個其他人所不具備的能力——擁有著屬於自己的產品知識結構。
為了自己,也為了這個我熱愛的行業。我開始寫書,將自己這些年積累的知識進行整理,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幫助到那些剛剛入行正在努力奮鬥的產品經理們,寄望大家可以通過我對產品經理的知識結構的理解中繼續深入進去,不斷完善這個崗位的知識結構,讓自己成為在項目中不可缺少的「產品經理」。


TAG:且聽胡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