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惠州激活智造產業鏈「轉化」動能

惠州激活智造產業鏈「轉化」動能

作為廣東省重大區域發展平台,面朝南海的惠州環大亞灣新區,正憑藉良好的區位和生態優勢,吸引著來自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優質項目、先進技術等創新資源「扎堆」落戶,加速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高地。

聚焦到新區內的個體,廣東成松科技發展公司通過與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合作,研發出了一種超滲透性防水材料;弭永利、陳國華、溫維佳、高福榮4名香港科技大學專家,在新區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目光轉向仲愷高新區,TCL集團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形成戰略合作,正分別圍繞人工智慧、新型顯示等技術研發領域開展全面合作;華陽通用電子有限公司也與高校合作,研發出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導航」產品……

當下的惠州,高校與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乃至利潤增長的案例不勝枚舉,而近年來,優美生態環境、高效營商環境和日臻完善的產業鏈所形成的合力,正讓創新要素在惠州形成高端、高度、高速「三高聚集」態勢。

去年,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惠州舉行,以科交會為依託,惠州通過與海內外知名高校銜接合作,加速接軌全球前沿先進技術並推動產業化應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

24日—27日,第二屆科交會又將在惠州如期舉辦,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這場旨在推動產學深度融合的盛會,將持續推動惠州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打造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

萬億產業「澆灌」成果轉化沃土

創新是發展的內生動力。眼下,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中韓(惠州)產業園建設三大機遇之下,堅持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帶動大發展的惠州,正形成新一輪開放創新發展格局,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惠州擁有紮實的電子信息和石化產業基礎,為科技成果在惠州轉化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環境。

走進仲愷高新區,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基地項目,將成為全球單體最大的模組工廠,成為惠州延伸產業鏈,改變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魂、沒面子」局面的一道縮影。

近年來,惠州在「心」(晶元)方面引進了展訊通信智能終端晶元、佰維存儲晶元等項目;在「魂」(軟體)方面,引進SAP、文思海輝、軟通動力等多個軟體開發、應用及培訓項目;在「面子」(面板)方面,信利AMOLED一期項目和旭硝子顯示玻璃項目已投產,全產業鏈發力……

在有著「綠色引擎」之稱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園,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南創新基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華南)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等機構扎堆,10多家高端科研院所聚集,一個新興「智力中心」雛形盡顯。

在大亞灣畔,大亞灣石化區已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化工相關巨子落戶發展。去年11月以來,又有兩家全球化工巨頭企業簽下了合作協議……

作為「製造強市」,惠州已逐步構建起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與裝備製造、清潔能源四大「產業航母」等為代表的「2+2+N」現代產業體系,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超過3500億元。2017年,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8565.6億元,增長10.6%。依此推算,到2019年,惠州工業總產值可突破1萬億元,從而實現建成萬億產業集群的目標。

強勁的產業基礎支撐,為科技成果在惠州的落地轉化提供了無限可能。

通過首屆科交會,惠州不僅引來一大批科技成果,還與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簽約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大學創新園項目,22所「985」「211」高校同意入駐。在本月即將舉行的第二屆「科交會」上,5所高校將有望簽約入駐大學創新園。

當然,科技成果轉化還需要良好的資源空間。在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毗鄰深、港,土地面積占珠三角的1/5,同時,惠州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長期位居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良好的產業基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成為惠州打造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最主要的優勢。

研發機構「扎堆」落戶瞄準高精尖

依託良好的產業基礎「澆灌」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沃土,近年來,惠州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研發機構、創新團隊「扎堆」落戶。

目前,已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惠州進行投資生產,有3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惠州投資了60多個項目。

「科技成果出來後,要在各種要素的培育下才能夠『成長』。」在首屆科交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表示,要素灌溉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非常重要,惠州就是這樣一個「要素聚集區」。

正是看好惠州的產業基礎和要素優勢,2017年首屆科交會過後,丁文江院士與惠州市政府簽約了共建南方(惠州)輕合金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及產業化基地,重點面向汽車零部件、通信等行業開發和應用輕合金結構材料,推進相應的工程化應用。

與丁文江院士結緣惠州類似,去年首屆科交會上,中科新能源研究院等10多家研發機構入駐了正打造「廣東矽谷」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在這些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技術成果正在或即將進行產業化。

中科院西光所新能源中心主任李宏斌介紹,前年11月通過與惠州市政府簽約,直接推動了鎂基鋰電池的產業化項目在惠州的落戶。

一個個「高精尖」的創新項目在惠州落地,看中的不僅是惠州的產業基礎和生態、區位優勢,更多的是惠州不斷優化提升的、有利於創新創業的良好政務和營商環境。

近年來,惠州出台了一系列激勵創新和惠企的舉措,讓企業「輕裝創新」。如,惠州連續兩年為企業減負超百億元;過去5年,惠州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連續4年排在全省第1位、有一年排全省第2位;連續6年開展企業服務月,每年在服務創新上持續發力;去年,針對投資項目的首席服務官制度全面推開,100位黨委政府一把手「1對1」服務企業……

優化創新好生態,讓企業少了「煩惱」、多了「活力」。近年來,惠州還大力發展風投、創投,設立「紅土」「愷創」等10多家創投基金,引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形成了多元化科技融資渠道,促進科技與金融的融合。

打造更具創新特質智造高地

開放帶來進步,也勢必促進更高質量的發展。

如今,藉助科交會等平台,大批高校在惠州進行技術轉移轉化,更多成果有望在惠州實現產業化,而惠州也將加快向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邁進。

步入惠州仲愷高新區的德賽西威生產車間,映入眼帘的不是人頭攢動,而是全自動生產線和智能化設備,僅有幾個工人負責設備的操作監控。

「真正的工業4.0不只是搞一兩條自動化生產線,關鍵是要打通信息孤島。」在德賽西威董事長陳春霖看來,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把各個系統完整串聯、協同。

如今,德賽西威正與被視為「工業4.0」標杆的德國西門子「強強聯手」,啟動製造執行系統(MES)項目,打造汽車電子信息化製造標杆企業。

根據《惠州市「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要將「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作為惠州「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同在仲愷高新區,TCL的彩電生產基地里,自動化生產線上機器設備輪番上陣,一台台電視機快速完成從組裝生產到打包出貨,這些帶著「惠州智造」印記的產品,最終銷往了世界各地。

目前,TCL已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機構,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全球布局,也是「惠州智造」逐浪全球化競爭的一個體現。

一直以來,惠州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並舉。在此之中,惠州還探索出了「異地孵化,惠州加速」的新型孵化模式,在北京、深圳、台灣地區,美國波士頓、華盛頓、矽谷,德國科隆等地建設了多個異地孵化器,推出了「異地孵化服務」,吸引了美國MSL團隊、波士頓學院王洋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張廣平博士等團隊的多個項目落戶。

去年,國務院正式批複中韓產業園「花落」惠州,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中韓(惠州)產業園三大機遇下,緊鄰廣深港3個國際化大都市的惠州,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承載區。

撰文:張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瞄準「高精尖缺」引人才
廣東工會擦亮「職工娘家人」招牌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