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解密歷史上被誤解的五大事件,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真相出乎意料!

解密歷史上被誤解的五大事件,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真相出乎意料!

在浩瀚的歷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飾的史事?究竟有多少被隱藏的真相?下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1.負荊請罪的廉頗是個年輕人,廉頗負荊請罪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凡有負荊請罪的圖畫,畫面的廉頗必是鬚髮皆白的老頭子。中學語文課本教師用書中還說,這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老將軍";小學課本的插圖也將廉頗畫得白鬍子老長。然而,考之歷史,這個時候的廉頗應該是一個青年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攻取齊國陽晉,被趙王拜為上卿。這是廉頗事迹的最早記載。趙王與秦王澠池會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負荊請罪的事發生在這之後不久。

現在我們算一下,從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負荊請罪,到趙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趙王思用廉頗,已經過了39年,廉頗"居魏久之",以後又到楚國,最後死在楚國。這怎麼的也得有幾年時間。假如廉頗負荊請罪時就是老將,就算是60歲,那麼他任楚將時已經將近百歲。古人的壽命與健康是遠遠不及今人的。楚國不惜得罪魏國,挖來一個百歲老人做武將,這隻能是神話。但《史記》並不是神話,它是歷史,只能歷史地看。假如,廉頗為楚將時是70歲,那麼40多年前負荊請罪時的他,不到30歲。30歲不到的大將軍,應該算是年輕的了。

2."坑殺"就是活埋嗎《史記》記載,戰國末期的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戰,戰爭的結果是趙國失敗,四十萬降卒被秦軍"坑殺"。從多種古籍對這事的記載看,這不應該是虛構的,應該是歷史的真實事件。有人認為"四十萬"系"十四萬"之誤,但學界多取四十萬之說。這次"坑殺"一直被理解為:活埋。因為這樣,長平之戰就更血腥了。但是細究此事,活埋之說,卻極不合理。

活埋多數並不是挖個大坑將人埋進去完事,而是將人埋入土中,卻把頭露在外面。不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現代,活埋都是最麻煩的處死方式,但是活埋卻最有震懾作用,對人的心理打擊最大。於是歷史上活埋不斷。活埋是一種威懾手段,一般是要給敵方看的,處理時也多不隱蔽。而長平之戰"坑殺"後,"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趙軍基本被殺光,其威懾作用與一般的殺頭沒有兩樣。如果效果一樣,大戰後疲憊不堪的秦軍就沒有必要活埋趙人了。

越是武器簡陋的時代,軍人與平民的區別越小,武裝與非武裝的區別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時代,樹枝、石塊與刀劍的差距,遠遠不是樹枝、石塊與機關槍的差距,四十萬人知道自己即將被活埋,知道必死,動上拳腳,操起石頭、樹枝,沒個十萬八萬人是難以抵擋的。再說了,將四十萬個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況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萬戰士,不加綁縛是很難埋的,而要綁上四十萬人,談何容易?埋人家時,就得放下武器,操起杴鎬,一杴一杴往下填,埋了這個,上來了那個,四十萬人鬧了起來,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將軍白起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傻事?項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豈不更傻?

從幾次大規模的"坑殺"看,長平之戰是"挾詐而盡阬殺之",項羽是"夜擊"。"詐坑殺秦降卒","挾詐"就是使用騙術,採用不光彩的軍事手段。長平之戰"坑殺"的正解應該是用欺騙的手段殺害。白起說:"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這被殺的四十萬人中,應該包括大量的上黨百姓。為是用了損招,"坑殺"對軍事家白起心理壓力極大,白起臨死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殺降,白起是不會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詐"上。白起坑人用的是什麼"詐",沒有記載,估計也就是放出謊言,乘人不備,殺進趙軍降兵營中。可是,後人常說長平趙軍被活埋了四十萬,這樣說圖的多是刺激。

3.項羽根本不能過江東

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壯舉。史記·項羽本紀》寫到項羽不肯過江時,傾注了無比激情,成為《史記》最精彩的片段。《項羽本紀》是這樣寫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這段流傳千古的文字,讓多少人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噓。項羽不肯過江一事,自然也成為幾千年來人們議論評說的熱點。"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是歌頌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的,這也是大多數人,對項羽不肯過江的態度。

總而言之,人們認為,項羽是有條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然而,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當時楚漢形勢,就會發現,即使是項羽渡過長江,也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他並不是礙於面子,而是沒有可能性,過江與不過江結果差不多。自從固陵戰敗後,項羽就連連敗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

考察當時的形勢,項羽即使是過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隊,過江後也沒有好結果的,因為江東早已不是他起兵時的江東了,這時的江東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朱東潤《史記考索·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書後》講到項羽敗亡時說:"其間堂邑侯陳嬰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羽雖渡江,天下事已無可為者,此則時勢所趨,不特愧見江東父老已也。"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這已經清清楚楚說出了,楚漢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東越人已經佔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東南,並且"不附楚";劉邦攻打項羽的時候,東越人是站在劉邦一方的。江南廣大地區已經不是當年項羽起兵時的局面,已經成為劉家天下。項羽手下已經沒有多少軍隊,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塊地盤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了。這些他項羽自然瞭然於心。

然而,一息尚存,還要掙扎,於是,項羽還有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長,心又涼了。亭長說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明顯是安慰項王的假話。這對項羽反而是一種不良刺激。項羽見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還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於是說出了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等話語。

4.銅雀台怎能鎖二喬"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赤壁》是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寫的。黃州就是東漢末年赤壁大戰的戰場。"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可能是杜牧在當地看到了出土的古代兵器,睹物思古,有感而發。王堯衢在《古唐詩合解》中說"杜牧精於兵法",精於兵法的杜牧,看到了古戰場的遺物自然要有許多對赤壁大戰這樣大規模戰爭的感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說,赤壁大戰的勝負,東風起了決定的作用,如果沒有東風這樣的天時,戰爭的勝利者就不是周瑜了,東吳可能就不存在了。

讀這首《赤壁》詩的時候,必須告訴大家一個事實:赤壁大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所謂曹操銅雀台卻是在赤壁大戰後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才建的。赤壁大戰時並沒有銅雀台,即使周瑜敗了,即使"二喬"被俘了,也不會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結果發生。文史不分家,讀詩時要讀史,詩史時也要讀詩。我們看書要有兩隻眼睛。不能將《三國演義》當成《三國志》,不能把《康熙王朝》當成真的大清康熙,更不能視種種的"戲說"為歷史的真實過程。

5.馬謖病死獄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然而,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歷史,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兒。《三國志·諸葛亮傳》確實說了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可是,《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可見,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物故",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誅"馬謖等,應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街亭敗後,馬謖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從《向朗傳》可以看出,馬謖打了敗仗後,害怕懲罰逃走了,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自縛跪於帳前"。應該是讓人家給捉回來的。需要說明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的的哪點事 的精彩文章:

當代中國油畫藝術所處的境地及發展,令人相見恨晚的人物油畫賞析
淺析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的發展歷程,優雅賢慧的水墨人物畫欣賞

TAG:文化的的哪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