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區域主義、國家戰略下長三角城市群發展

新區域主義、國家戰略下長三角城市群發展

研討嘉賓:

鄭德高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上海分院院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本文根據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嘉賓發言主要內容整理)

新區域主義升溫和巨型城市區域崛起

新區域主義強勢崛起下中國戰略應對

當前,全球化正在向由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動並主導的「4.0時代」邁進,其特徵為貿易保護主義、歐美再工業化以及新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採用超越國界的經濟合作模式,推動區域貿易重組,提高區域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美國戰略東移和一體兩翼成型後,將佔全球經濟總量的70%以上,形成新的貿易格局。新區域主義的強勢崛起與美國的戰略選擇密不可分,希望通過推動自由貿易促進就業和經濟復甦。國際經濟領域的合縱連橫意味著「地緣經濟」競爭的升溫。

在新區域主義浪潮正在重塑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下,中國推動多向開放戰略以積極應對,包括一帶一路等國家開放戰略、泛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推進等。我國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巴、孟中印緬、中國-中南半島等六條對外經濟走廊,核心是向西、向南,形成一個多向開放的格局,類似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新一輪制度紅利變遷,帶動沿線地區對外貿易增長。2011年以來,先後開通渝新歐、蓉新歐、漢新歐等中歐專列,累計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約170億美元,重慶、四川、河南、湖北、江蘇等成為制度紅利收益的省市。從規模、年齡結構、素質三個維度進行人口紅利的綜合評價,整體上呈沿海、沿江「T形」格局。將制度紅利與人口紅利進行疊加,全國將在「兩橫三縱」①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基礎上,逐步形成沿海、沿長江、沿絲綢之路的「π」字形的對外發展廊道。

中國融入全球的多向開放格局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中國「π」字形對外發展廊道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一帶一路影響下的制度紅利分布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巨型城市區域成為「地緣經濟」競爭的爭奪地

巨型城市區域已成為當前國家之間競爭和發展的區域經濟地理現象,需要引起重視。有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大的40個巨型城市區域,僅擁有不足世界18%的人口,但是它們卻參與了全球66%的經濟活動和大約85%的科技革新。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取決於是否有若干綜合經濟實力強大的城市群與全球城市區域。區域經濟也正由傳統的省域經濟與行政區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巨型城市區域將成為中國經濟、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間形態。

根據對全球資本支配能力和資本服務能力劃分中國的城市體系②,按照中國城市在福布斯2000上榜公司指數判斷,北京是第一層級,上海跟深圳是第二層級,廣州是第三層級,第四層級是天津、南京,武漢是第五層級。把所有涉及的城市都歸類城市群中,中國的城市群梯隊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山東半島,這基本與「π」字形的對外發展廊道相符合。深圳和廣州福布斯2000指數加起來超過珠三角的80%,上海在長三角超過65%、40%。根據高端生產性服務業175家世界主要企業的全球關聯網路(企業總部和各級分支機構在各個城市的分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還是位列前四位,把所有城市歸錄到所在的城市群,最多的是長三角,其分支機構是300多家,京津冀是200多家,珠三角是100多家。整體來看中國層級最高的城市群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處於第二層級的城市群包括成渝、長江中游、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其中成渝和長江中游在第二層級優勢較大。綜合上述城市群,未來我國將形成泛京津冀、泛長三角、泛珠三角、成渝黔滇、長江中游-中原地區等五大巨型城市區域。其中長三角城市群是國家空間體系中的樞紐和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

基於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境外公司分支機構數量的各級城市和城市群分布

資料來源:唐子來,李粲,李濤. 全球資本體系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層級體系[J]. 城市規劃學刊,2016(3):11-20.

長江經濟帶重塑經濟空間新版圖

沿江沿河地區的開發無疑是我國從不均衡經濟走向均衡經濟,撬動經濟新一輪增長富有潛力的抓手。在長江經濟帶中,企業生產正呈現區域內分工與協作趨勢③。以汽車企業為例,上海、武漢、重慶都有核心總裝廠的布局,形成區域化的格局,同時在一定區域內完善產業體系。上海通用在上海設立企業總部、動力總成和總裝基地,其配件供應則集中在周邊地區,其中雪佛蘭品牌80%的配件企業位於上海300km交通圈內,90%的配件企業位於上海500km交通圈內。此外,日化高新、物流、服務等企業也均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化布局。產業區域化的顯現也可以通過城鎮間的相互聯繫反映出來,例如以武漢為核心的企業關聯網路(基於企業總部及其分支機構設置數量分析),從城市看,武漢與長沙的關聯度最高,其次為宜昌和南昌,再次為襄陽等其他城市;從省份來看,武漢與湖北省內城市關聯度最高,達到55%,其次為湖南省,為30%,再次為江西省。

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為龍頭,構建主導產業鮮明的區域化產業體系。從製造業主導產業偏重來看:上游強化發展能源產業和軍工設備產業;中游立足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製造基地,強化發展交通裝備和工程機械產業;下游則立足長江口造船基地和蘇南軟體產業基地,強化發展船舶製造和軟體信息產業。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自主創新最集中的地區,下游主要依託上海張江、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中游主要依託武漢東湖和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沿線自主創新發展。同時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布局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

華僑城、宜家等消費服務企業

資料來源:鄭德高, 陳勇, 季辰曄等.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空間重塑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5 (3):78-85.

騰訊、聯想、華為等高科企業區域化集聚

資料來源:鄭德高, 陳勇, 季辰曄等.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空間重塑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5 (3):78-85.

順豐、京東商城、亞馬遜等物流電商企業分布

資料來源:鄭德高, 陳勇, 季辰曄等.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空間重塑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5 (3):78-85.

長三角城市群空間演進

空間擴圍蘇浙滬皖捆綁

長三角城市的合作起源於1992年建立的「長江三角洲14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1997年,該制度升格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共召開了16次會議,歷經多次擴容。2016年國家出台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的範圍界定由1997年的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泰州等15個城市,逐步擴容到了26個城市,新增了江蘇的鹽城,浙江的金華、台州,安徽的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滁州、宣城、銅陵、池州。空間區位上,江蘇沿江地區處於長三角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地區。未來,長三角城市群的影響腹地也會逐漸北向山東半島、西向長江中游、南向海峽西岸延伸。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核心與外圍的空間互動

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集聚態勢明顯,但邊際效益出現遞減。根據五普、六普數據顯示,長三角城市群的城鎮人口從2000年的6300萬增長到2010年的9300萬人,佔全國城鎮人口的比重上升0.2個百分點;常住人口從2000年的1.23億增長到2010年1.43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上升0.8個百分點;但近幾年長三角城市群GDP比重出現下降趨勢,2005-2013年約下降1個百分點,面臨著經濟新常態轉型發展的挑戰。從城市群內部人口流動趨勢看,上海、蘇錫常、杭州灣構成吸引人口集聚的核心區域,其次為南京、合肥、蕪湖構成的合蕪寧地區,溫台、蘇中等地區具備一定潛力。這些地區較好的經濟發展能夠提供就業吸引,將是未來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增長地區。

根據經濟、產業、城鎮化、人口集聚、人才等指標對長三角地區城市進行核心和潛力地區的識別,其中核心地區界定為人均GDP不低於4萬元、非農產業化率不低於90%、城鎮化率高於50%、凈流入人口增長、大專以上人才佔比高於5%的地區;潛力地區指按現狀趨勢推演最先能達到前述發展水平、投資比重占長三角的變化值為正向的地區。經計算識別,長三角核心地區為以上海為核心的滬寧、滬杭、杭甬沿線地區城市,即傳統的「之」字形核心發展廊道,其經濟和人口集聚分別占長三角三省一市的60%、40%。潛力地區為江蘇的北沿江、沿海沿線城市,安徽的合肥、蕪湖、馬鞍山以及浙江的溫台地區,處於國家沿海、沿長江發展走廊。核心地區在轉型發展上首當其衝,應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專業化的網路化功能體系,中心城市承擔多樣化職能,縣城、小城鎮在專業化功能上突圍。潛力地區接受核心區的外溢輻射,依託主要發展走廊,以增量驅動為主。外圍地區仍然為資源要素輸出地,需要促進「三農」、「兩化」協調發展。

長三角核心地區、潛力地區劃分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躋身世界城市群的路徑

構建上海全球城市區域

在國家規劃中,明確了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為引領,聯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上海2040總規提出了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2000-2012年全球城市排名(GaWC)④,上海由位居第30位提升至第6位。全球城市的經濟、人口、信息高度密集,其發展離不開周邊區域城市群的支撐,例如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外資製造業基地,地區交易成本降低,區域共同市場也在逐步形成,這是上海提供區域高端生產性服務的基礎。需要把全球城市解構成全球城市區域,既有強大的國際信息集聚,也有地方信息資源;既有全球人才,也有地方專業人才;既有高端的創新人員,也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長三角城市群應致力於建設以上海為核心,聯合江蘇、浙江等周邊城市,建設全球城市區域,才能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地區。

構建「一日商務圈」、「一小時經濟圈」

區域的一體化和同城化是長三角城市群未來的發展趨勢。區域軌道交通改變了居民出行和休閑消費行為。20世紀80年代,由崑山到南京,乘火車需要5個小時,如今只需要1小時39分鐘,乘高鐵從崑山到蘇州僅11分鐘。城市間的時空距離被拉近,居住區位選擇和工作方式突破了單個城市的空間瓶頸,出現了異地往返的「候鳥族」,「同城化」正在改變甚至顛覆人們的生活。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樞紐的高鐵網路基本形成,「一日商務圈」和「一小時經濟圈」的輻射範圍也在擴大,應當鼓勵圈內資本、勞動力、產業體系的合理流動。促進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引導功能互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此外,需要加快上海—南通、金華—義烏、揚州—鎮江等城市的同城化發展。

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核心的交通圈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城鎮聚焦:四類關鍵節點

長三角城市群應實施市縣魅力及多樣性發展路徑,重點建設城市群內部產業節點、創新節點、休閑節點、樞紐節點等四類關鍵節點空間。

產業節點,如杭州灣新城,建設產城融合發展區,以生態休閑濕地、體育會議基地、商務總部高地、生活居住福地等功能為主;外向型模式的崑山建設成為全球IT產業製造基地;內生型模式的江陰、常熟應注重功能性強的產業高地建設;義烏建設成為世界小商品貿易中心城市。創新節點,以創新主體和創新模式網路化來形成分類分級節點,青山湖科技城強調校區—園區—社區的三區融合、高校院所—企業—創客的互動;南京江北新區結合工業4.0,打造沿江地區的創新節點空間。樞紐節點,虹橋憑藉交通區位優勢很可能成為長三角、上海大都市圈中的關鍵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休閑節點,上海周邊100公里分布有眾多旅遊休閑資源,如烏鎮、周庄、西塘、同里、南潯、木瀆等水鄉古鎮;城市營銷模式的盱眙、高淳和宜興,應持續注重特色發展,打造休閑節點空間。

中心城市則承擔了多種關鍵節點的作用,呈現多樣化發展,例如南京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國家創新型城市;杭州建設國際旅遊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區域金融服務中心、高技術產業基地;蘇州建設世界一流旅遊名城、功能性金融中心、長三角現代物流樞紐和商貿中心。

長三角地區關鍵節點示意

資料來源:鄭德高於2017年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深化研究研討會」上作的報告

本文注釋及參考文獻:

①「兩橫三縱」,是指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的全國城市化戰略格局。其中,陸橋通道為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的運輸大通道,是亞歐大陸橋的組成部分。

② 唐子來,李粲,李濤. 全球資本體系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層級體系[J]. 城市規劃學刊,2016(3):11-20.

③ 鄭德高, 陳勇, 季辰曄等.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空間重塑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5 (3):78-85.

④ GaWC為以英國拉夫堡大學為基地的國際研究中心(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為世界級城市定義和分類。

【稿件節選自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城鎮化》第四輯,其以圖書形式出版漢字文本的專有使用權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