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縣朱家大院:古老民居驚艷了二百年時光

康縣朱家大院:古老民居驚艷了二百年時光

康縣朱家大院:古老民居驚艷了二百年時光

朱家大院內景

朱家溝村寂靜的小巷

千年麻柳樹

朱氏家訓情景再現

「朱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系一門三進四合院建築,以朱家大院為載體,傳承著朱氏家族500年的文化基因。

1 造景者中隱藏著丹青妙手

行走在康縣,身心的愉悅如飲芳醇:青山隱隱,流水潺潺,密林森森,煙雲裊裊,白牆黑瓦的人家,和車窗外一兩聲悠長的鳥鳴,都在述說著美麗鄉村的閑適與寧靜。

同行的縣委宣傳部的小伙朱琳的話相當抒情:「211個詩情畫意的美麗鄉村,就像珍珠一樣撒落在青山綠水之間,無論你去往何方,都會感覺到自己像是在景中。」

4月27日上午,我們就去親密接觸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岸門口鎮朱家溝村,在那裡,有一座近200年的深宅大院正在等著我們。

朱家溝村,是4月26日開幕的康縣美食節的分會場之一,因為離縣城只有8公里的車程,此時全村裡外,早已是遊人如織了。

一入村口,一棵高約20米、四五人合抱不過來的麻柳樹,擎起了一把綠色巨傘,守護著村莊。麻柳樹有一個好聽的學名叫楓楊,它常常生長在河流、水田和堰塘旁邊。

避過了美食廣場攢動的遊人,記者一行沿著小徑,靜靜地欣賞朱家溝的民居特色。

朱家溝村2017年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它雖經百年滄桑,仍較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古道、古宅、古泉等建築格局,它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可謂成功的典範。

我猜想,造景者中一定隱藏著丹青妙手,以一條從山溝中奔涌而來、綿延不斷的溪水作為構圖的主脈絡,依次砌出一個個水池,宛如一方大硯台的硯池,水池間像是掛著一道道珠簾,水溝兩邊,草木葳蕤,一座座民居依著地勢鱗次櫛比展開,給人一種景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讓人意外的是朱家溝的民居外牆,沒有粉刷成白色,而是選用蒼黃的色調,更加增添了一種厚重滄桑的韻味。

走到小徑盡頭,記者越過溪澗,在右岸,是屋舍相連的民居群,如果不刻意去尋找,你很難發現坐東向西的朱家大院就在眼前。

青石台階、象拱石鼓、嵯峨門樓,朱家大院的直系後裔朱彥傑頭戴禮帽、身著馬褂在木桌後端坐,左右身旁各有一丫鬟肅立,宣講「朱氏家訓」,這一情景再現,讓人感覺時光一下子溯流了百年。

2 1200人相賀或致禮的生日趴

沿著房屋兩邊的石條台階步入大門過廳就來到大院,可見房屋為兩層土木結構,穿斗式轉角樓,系一門三進四合院建築。站在院中可見正房五間,面闊三間,正中一間有六扇兩開木門,上方有透雕窗花,正中有「積善餘慶」四個大字,倒房三間一樓正中一間為大門過廳,門頭有匾額「玉樹生香」等字樣,木雕窗花、欄板崇尚漢風多用鳳紋雕飾,相當精緻,有專家來此考察後稱朱家大院是秦巴山區人文居住環境的民居精品之作。目前的朱家大院已經經過了「修舊如舊」的加固修繕,保留了原有的木質構件和石雕瓦片古色古香的原有風格。

近些年,朱彥傑一直在醉心追尋自家祖屋的歷史,他說朱家大院留存到現在意義非凡,是朱家溝村所在的岸門口鎮曾作為西北最大的紙張交易市場的縮影,在研究康縣茶馬古道時,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實證遺存。

站在院中,朱彥傑向記者講述了朱家大院近200年以來的如煙往事:

朱家大院估計始建於道光年間,朱氏家族家道在此初興,所以建築面積並不是很大,但在布局和構件上卻追求精美。

朱氏家族的崛起與紙張有關。隨著壟斷康縣的紙張生產和銷售之後,他們的生意擴展到了陝西漢中,可謂富甲一方。

民國時期,岸門口是當時的縣政府駐地,是康縣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岸門口是西北最大紙張交易市場,造紙業十分發達,主要原因,就是康縣的造紙原料十分充足,全縣的紙張都要在岸門口集市交易,蘭州、定西、天水、平涼,以致青海寧夏等地的商販把食鹽和旱煙通過茶馬古道運送到岸門口,然後把岸門口的紙張運回去,販往新疆和山西等地,岸門口的戲樓壩、關帝廟、打鐘梁等地在咸豐年間,就有各地商會常年駐紮。

經過數代人的經營努力,朱氏家族基本壟斷了康縣全境的紙張、食鹽、布匹等物資的銷售,並廣置田產,在岸門口燕子河下游到賈安的水澆地,中節河流域的半坡地和嘴台陰壩,孫家院到催家灣等上萬畝良田都歸朱氏家族所有。在漢中,朱氏家族也擁有三千畝土地和大量的房產和商鋪。朱家在階州、漢中、勉縣、廣元等地設有錢莊,發行內部交易的銀票,方便物資交易,這在整個隴南地區都不多見。

光緒八年,在朱家溝曾發生過一件大事,當時的朱氏家族朱連魁老爺子為其夫人做六十大壽,大院之前車水馬龍,據說有來自武都、西安、成都等地的官商1200多人相賀或致禮,有實物緞織品壽單為佐證,這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本地人口稀少的時代,足見家族的影響力。

3 他是巨賈卻常懷仁義之心

朱彥傑向記者展示了其家族中保存的一張家譜照片。這件修撰於民國33年(1944年)的家譜中有一則題款:「祖於前明成化二年由四川綿竹縣朱家坎遷入,永久發達,丁財兩旺。」

朱彥傑說,按照家譜披露的一些線索,朱氏家族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子孫漢中王的後裔,由於戰亂,為躲避朝廷追殺,而隱居于山野之中,到康熙年間,大赦天下,朱氏家族的人才可以用其朱姓,隨著社會發展,開始在這山溝里建起自己的商業王國,然後在漢中置辦產業,回歸故地,卻趕上了戰亂和家族人丁單一,影響了更大規模的發展。

朱家溝現有的51戶村民當中有46戶朱姓。成化年間,朱氏先祖有兄弟三人從綿竹縣遷移入康縣,沿燕子河上行,老大落腳白楊灘,老二落戶賈安的牟家壩,唯獨老三,到岸門口鎮的朱家溝攜家眷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因為村中無其他姓,所以此地得名朱家溝。

在清末民初時期,朱氏家族出了一位傑出人物??朱錦秀。他16歲時本來在漢中求學,父親朱熙東忽然病逝,他不得不返回朱家溝管理一大家事務。家族內外有一百多人,上萬畝土地和幾十間商鋪的生意,他是一方巨賈,卻常懷仁義之心。

在民國初年,朱錦秀做過國民政府的參議,從小在漢中學習過新文化,思想開明,經常扶貧救弱,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就減免佃戶的糧租,在荒年,在村口麻柳樹下設置粥棚救濟過往難民,晚年時朱錦秀迷戀岐黃之術,有杏林春雨之風。

現在,朱家大院成了朱家溝村最獨特的景觀意象和文化表徵被重新修繕,迎接四方來客。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劉小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旅遊形象品牌在香港推介
林鐸調研甘肅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情況時強調 深度融入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全方位提升全省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