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徽宗傳世瘦金體真跡

宋徽宗傳世瘦金體真跡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代第八位皇帝,詩、書、畫三絕。書法別成一體,自稱「瘦金書」,後人有稱「瘦金體」或「瘦筋體」,傳世書畫手跡數量不多,主要典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遼寧博物館,國外有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

通過細讀其書畫作品,可以認為,徽宗瘦金體筆墨風格總體一致但略有差異。分稚嫩婉約和剛勁強健兩類,前者似是他早期風格,後者應是他後期的成熟書風,後期瘦勁尤為峰利,有形容為「屈鐵斷金」。

蔣勛講宋徽宗書法「瘦金體」

徽宗瘦金體特徵:結字至瘦而頗具筋力。運筆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流暢勁逸。筆道細瘦峭硬,挺勁犀利,無滯澀現象。起筆收筆轉折提頓處痕迹十分誇張強化,撇捺豎彎勾與黃庭堅長畫外送極為相似,末端鋒利如刀尖。小字突顯蘭竹之韻。筆劃之間呈現遊絲,但初期不如後期的明顯。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他的瘦金體!

穠芳詩帖

宋徽宗《穠芳詩帖》,楷書,27.2×265.9cm, 絹本,卷,後期風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穠芳詩帖》大字楷書,每行二字,共20行。這是趙佶瘦金體的代表之作。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蠟梅山禽軸

宋徽宗《蠟梅山禽軸》,楷書,絹本 ,軸, 後期風格,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株臘梅枝幹略彎而勁挺直往上伸,極富彈性,互相交錯而有變化。枝頭幾點黃梅開放,臘梅枝頭上的一對山雀相互依偎均向著左側畫面,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刻畫工整細緻,富有生活情趣。臘梅枝幹以勁細墨筆鉤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畫出。筆墨的細粗、乾濕配合協調和諧。左下有畫家以瘦金書的題詩一首:「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宋徽宗牡丹詩帖

宋徽宗《牡丹詩帖》,紙本墨筆,縱34.8厘米,橫53.3厘米,後期風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牡丹詩帖》是趙佶的詩兼書法作品。詩作品內容主要是讚頌牡丹花。而作為書法作品,全部用趙佶獨特的「瘦金體」寫成,是難得的精品。該作品華麗富貴,疏密自然,用筆洒脫,線條粗細有致,筆勢圓轉流暢,書寫時以手腕為軸心,少了點剛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現出了瘦金書體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雙色牡丹圖,作品參差錯落,一氣呵成,表現出了作者高度的藝術修養。

欲借風霜二詩帖

宋徽宗《欲借風霜二詩帖》,楷書,紙本,早期(傳29歲書)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詩帖,就是展現了宋徽宗「瘦金書」神採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劃舒展、遒麗。在轉折處,都明顯可見書家刻意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迹保留下來,形成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似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似飛而乾脆等特點,通幅極具精神。這幅詩帖是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併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

題歐陽詢張翰帖後跋

趙佶《題歐陽詢張翰帖後跋》,楷書,紙本,早期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翰帖》也稱《季鷹帖》,記張翰故事。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作品。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餘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並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題李白上陽台帖

趙佶《題李白上陽台帖》(拼接),楷書,紙本,早期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和珅竟摔碎了價值連城的汝窯三足筆洗
重點推薦 李蘭熙紫砂壺一組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