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化育留守兒童德性

化育留守兒童德性

社會工作認為,農村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他們只是一種因與父母分離而嚴重缺乏關愛、難以滿足成長需要的「困境兒童」。所以,面向這些弱勢兒童的德育需要優化目標結構,實現人性化轉向。

農村留守兒童時常會被標籤化為道德認知模糊、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及道德行為失范的「問題兒童」。據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2016年聯合摸排發現,該群體數量為902萬人。

我國農村湧現的大量留守兒童,是由工業化和城市化引發的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如何有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重大問題。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積極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並愈發重視社會工作的功效。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五部門在2017年聯合發布的《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指出,社工人才是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新興力量,在回應其心理社會服務需求、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中具有積極作用。

用人性化德育浸潤個體心靈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道德實踐,秉承以人為本原則,促進服務對象朝向人性化的改變,實現自我發展與完善。

人性化德育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將農村留守兒童個體本身作為德育主體,關注此類處境不利兒童的心靈健康,滿足其精神發展需要,助其養成德性、「學做真人」。

在「尊重」「信任」「案主自決」等社工理念觀照下,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人的價值、尊嚴以及潛能受到特別重視,其主體人格的健全發展成為德育的根本任務。

在回應服務對象現實需要的社工使命感召下,農村留守兒童在心靈關懷和精神成長方面感覺到及表達出的需要,將被擺在更加突出和緊迫的德育位置上。

在加強服務對象「自助」能力建設的社工目標導向下,人性化德育更加註重道德情感教育,激發他們潛在的道德主體意識,幫助他們熱愛生活、懂得感恩、做一個理性而不失溫度的人。

用生活化德育貼近日常體驗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理論為基礎的學科實踐,突出「人在情境」的主導思想,強調從人與情境互動的角度來理解和干預偏差行為,提升服務對象適應情境的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良表現,經常會被「問題兒童」視角污名化為「反常行為」而需要嚴加管教。然而社會工作主張,這些不良表現是生活在失衡生態系統里的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正常」習得的一種偏差行為,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學校、社會等生活情境中所缺失的「結構要素」。因而,德育需要優化內容結構,實現生活化轉向。

生活化德育堅持「人在情境」原則,將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世界作為德育主題,重視他們的日常生活經歷和體驗對其德性養成的重要影響,促進德育與生活世界相融合,避免空洞化和抽象化傾向。

回歸家庭生活,修補缺失的「人性養育所」。通過家庭社會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提供多樣化的溝通服務,改善親子關係,實現父母雖不在場但家庭德育並不缺席。

回歸學校生活,矯正偏向的「成人化育所」。通過學校社會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道德社會化服務,助其融入集體生活,推動學校德育由應試教育下的消極化、邊緣化和形式化轉為素質教育下的積極化、全面化與實質化。

回歸社會生活,重建虛空的「為人試驗所」。通過農村社會工作重塑鄉村社會的公共文化和村落共同體,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完整的生活空間,推動社會德育從負面化、空心化轉向正面化、實在化。

用能動化德育調動參與熱情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方法為器用的責任實踐,擁有一套提供相關介入服務的社會技術,在幫助服務對象脫離困境的同時,培育他們成為知行合一、德識雙修、權責並重的現代公民。

在污名化的管教模式中,農村留守兒童的身份被框定為單純接受教育和規訓的客體。但是,在社會工作的實務模式中,他們作為參與者和能動者的主體身份受到分外重視。故此,德育需要優化手段結構,實現能動化轉向。

能動化德育根據「助人自助」原則,將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极參与和自我教育作為德育的主旨,站在他們的視角來思考如何化育德性,實現共性向個性、他律向自律、理論向實踐的轉變,避免自上而下、由外及內的道德說教和思想灌輸。

個案工作方法能促進德育更加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化需求,其有關認知和行為方面的輔導技巧有助於培育他們的自我調控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

小組工作方法通過開展不同性質的小組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朋輩之間的經驗分享、心理支持和道德感化,在增強小組成員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引導他們自覺履行道德規範和社會義務。

社區工作方法既能在評估社區需求、整合社區資源的基礎上營造優質德育環境,又能通過打造社區活動參與平台,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在自我道德實踐中深化道德認知、濃化道德情感、強化道德意志、外化道德行為。

總之,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德性化育中,社會工作能優化傳統德育的目標、內容和手段等供給側結構,實現人性化、生活化和能動化的德育,更妥帖地滿足他們的道德發展需要。社會工作通過浸潤農村留守兒童個體的心靈來慰藉他們,通過貼近其日常體驗來觸動他們,通過調動其參與熱情來激發他們,最終助其內化道德、育成德性。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優青項目「社會工作視閾下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社會化問題研究」(gxyq201702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7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培養高素質教師
老果園裡結出果中之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