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問題源於不願面對事實

孩子問題源於不願面對事實

小編科學是先有事實,再總結道理。但在我們的頭腦中,有很多來自於經典、權威和大眾的道理,並不一定是對,我們必須根據事實不斷修正道理,這就需要養成講事實,而不是講道理的習慣。

不能把沒問題說成有問題

家長們最為擔心的就是什麼導致了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在應試體制下,如果60分算是及格線,感覺自己最多只能考59分就會選擇放棄。這恰恰是孩子聰明的選擇,因為59分和分一樣。家長的當務之急不是如何讓成績達到不可實現的理想,而是防止孩子不自暴自棄,只有如此思維,孩子才會發揮潛能。

有個家長跟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可孩子在參加我們活動中,我並沒發現有什麼特別,問家長怎麼下結論的,家長提到了老師的投訴:東張西望、有時發獃、愛做小動作、跟同學說話。我就建議家長,上公開課時,分別盯著自己孩子和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各五分鐘,看看兩人有什麼區別。我們會發現,其實低年級的孩子都差不多,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這個年齡的固有現象。

有個媽媽對15歲的兒子的表現非常惱火,不學習、不禮貌、愛玩遊戲,才六年級時就發展到了不去上學的地步。為了搞清楚原因,她帶兒子做了八大智商測試。結果顯示,社交和音樂兩項為分。媽媽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可我對結果深表懷疑,測試值偏低有可能,但為零就很有問題了。

可媽媽又說了一大堆自己努力的經過,以此來證明自己沒錯。我就問她:「如果你都做對了,幹嘛還找我?如果我有辦法解決,那不還是你沒掌握正確方法?」沒有對的結果,就是沒做對。

不能把有問題說成沒問題

那是不是學霸就沒問題了?事實上更糟糕!我們不斷看到很多考試狀元後來一事無成,落入平庸;而且在青少年自殺和患精神病的統計中,那些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心理脆弱的孩子風險反而更高,因為我們在好成績的掩飾下,往往忽略關注孩子綜合能力的提高。經常會有學霸的家長問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沒人喜歡?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板決定的,我們的焦點在短板上,孩子就不會有問題。

我們做夏令營,很多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去貧困山區鍛煉。我搞講座時,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從貧困山區回來,有多少會發奮努力的?多的達80%,少的也有10%,可沒人想過是。孩子的行為是根據對環境的體驗,而不是我們的道理,雖然對貧困山區有觸動,但家庭環境不變,孩子是不會改變的。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對同桌的玩具汽車眼紅得要死,他竟然信口雌黃地對媽媽說:「那小子一定是偷來了別人的汽車,不然不可能有那麼多錢。」媽媽便對他說:「要是你不亂買零食,省下來錢照樣可買很多玩具車。」這孩子真的下定決心改變了亂花錢的惡習。

古人也知道講事實的重要,就編造諸如「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所謂事實,目的還是講道理。有人提出了異議:「你說這些故事是杜撰的,有什麼依據?」流傳這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可卻是沒起什麼作用,故事本身的真偽還有意義嗎?如果我們發現方法無效,宣傳者說我們的孩子是例外。殊不知,那些方法有效才是例外。病人對健康人來說是個案,但對醫生來說就存在普遍規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法治 的精彩文章:

TAG:家庭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