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撰寫學術文章的基本演繹「大法」

撰寫學術文章的基本演繹「大法」

我不止一次聽別人說:寫文章實際上就是在講故事。

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說法,你只要把自己的故事講明白了,說的頭頭是道,哪怕結果是個陰性結論也能夠被雜誌社所接收。所以,與其說是寫文章的能力,倒不如說是講故事的能力。

面試技巧裡面有一條「STAR法則」(有興趣的可以百度)實際上就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式。你用文章講故事,讓編輯這個「面試官」來收集你所提供的具體信息,如果符合要求,那麼就恭喜您,您被錄取了。

臨床研究的相關文章,常見的涉及到幾個因素:人(患者和對照),物(干預、指標或藥物),事(故事的結尾)。排列組合一下,就基本上夠「演」一些「節目」的了。

然而,有了物質基礎可能還不夠,還需要一個「精神加持」,這個「精神加持」是什麼呢?就是一種讓別人一拍大腿:大師兄說的對!的統計方法。

道聽途說了一句話:讓人不知所云正是統計學的應有之義。的確是這樣,把你的基本意思用統計學的語言說出來,即便結論神乎其神,也會對你整個論證過程的嚴謹性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簡單說幾個「正常操作」,親們先感受下,同時也歡迎補充。

如果想驗證某出、凝血指標在正常人群中的水平及影響因素,首先需要將這些指標在正常人群中的值測出,然後將人群按照指標的不同特徵分成幾個組,比較各種分組間有沒有差別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要研究正常人群的VWF水平,首先明確VWF水平包括哪些值,然後已知VWF可能會受性別、年齡、血型、種族等因素的影響,那麼就可以根據已經測得的固定總體用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組後得到文章結果。

進一步說,如果你想觀察某出、凝血指標對某種疾病的預測情況,首先將新指標和經典的相關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然後將新指標進行分級,比較新指標各層級間與經典指標是否有統計學差異;再按照疾病的不同併發症或者嚴重程度分級,比較各層級間新指標的差異。最後用cox分析查找相對風險(RR)、根據指標的不同比較生存曲線就可以了。

再比如想觀察某出、凝血指標在某類患者中的表達情況,首先肯定是指標在入選患者和對照人群當中的平均值,然後將患者人群按照指標的不同特徵分成幾個組,比較各種分組間有沒有差別,再然後比較在患者和對照人群中指標陽性的人數情況,最後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出比值比(OR值)即可。

文章末尾再強調一下,出、凝血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鑒於篇幅所限,也只介紹了幾種正常研究當中的基本的分析及統計方法,適合對科研感興趣又不知道該如何動手的新手們,科研大神們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或者模式,歡迎留言進行交流。

如果我的文章不被斃,如果還有下期,咱們下期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塔高學術 的精彩文章:

TAG:思塔高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