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宗師出琅山

一代宗師出琅山

京西琅山村出過一位高僧,法名法安,任僧錄司正印,統領全國佛教數十年,是晚清時期的一代宗師。

法安撰寫的《賢良寺翠微山塔院後記》

根據《王氏家譜》,法安俗姓王,名謙,祖籍山東兗州滕縣,其先祖王國賢經商來京,在琅山村安家落戶。法安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十三日,自幼心安神定,與一般兒童不一樣。7歲那年,有位江湖術士給法安相面,說法安骨格清秀不凡,應為一代宗師。法安的父母十分高興,將法安送到承恩寺出家,拜德瑞老和尚為師。法安學習刻苦,白天學習詩作和書法,晚上學習佛經。隨著年齡的增長,法安協助辦理寺院事務,事無大小,一切辦理得從容自如。

法安24歲那年,應潭柘寺慈雲律主邀請,受具足戒,正式成為一名僧人。法安在潭柘寺學習戒律,職守戒規,出入起居遵守寺院制度。凡見過法安的人,都說他是遵行戒律的模範,一言一行都按戒律嚴格要求自己。學習期滿,法安仍回承恩寺處理事務。

一天,法安到八大處秘魔崖遊覽,不期與賢良寺晟一法師相遇。二人攀談,話語投機,晟一發現法安對佛理領會至深,有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且言辭流利,義理通達,遂邀法安到賢良寺任監院,法安欣然應允。法安上任之後,將過去廢棄的事情都興辦起來,越來越完備。於是,晟一法師將信衣當眾傳給法安。從此,法安遂為賢首宗第三十六世傳人。

賢良寺距紫禁城近在咫尺,規模宏大,是京城著名寺院。一些有名望的權貴,都喜歡到該寺寄居。憑藉這一有利條件,法安經常與名流聚會,談詩論文。法安的學問得到名流的認可,把他和唐代詩人賈島、宋代名僧佛印相提並論。聽到名流的誇獎,法安越發恭敬謹慎。法安在寺數十年,補偏救弊,任勞任怨,晟一法師順其自然,盡享清閑之福。

光緒二十四年(1898),晟一法師年邁,打算退居靜養,對法安說:「我血氣既衰,無所作為,你應當為賢首宗宗主。」於是在僧人面前,將住持一席交付法安。法安天性慈善,扶危濟困,排難解紛,於資財毫不吝惜:遇有長途乞求憐憫者,周濟路費,使其速返家園;鄰居有斷炊的,濟錢財,使其全家度過難關;甚至因結怨鬥毆、逮捕入獄的,法安也設法營救。種種善德,不可勝述。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內務府大臣世中堂(世續)批准,授予法安僧錄司副印官職,當時送幛掛匾祝賀者不下數千人。法安榮任僧錄司副印之後,與正印和衷共濟,相處四年,始終沒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僧錄司掌印告退,法安補正印之職。凡有百姓與僧人因爭論而訴訟的,誰是誰非,法安當堂做出判決,從不偏袒僧人。法安的所作所為,民間頌聲載道。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歸西,法安恭辦誦經道場,選拔僧眾,設立經壇,虔誠諷誦。時日一久,有人疲怠偷安,法安勸勉說:「朝廷待僧人不薄,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際,我等應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宜振奮精神,不得輕慢。」眾僧聞言,日夜惕厲,不敢懈怠。到交差之日,毫無過失。

宣統元年(1909)春,晟一法師舊病複發,至三月初四日,晟一法師圓寂,法安親扶華麗棺木,將晟一葬在翠微山南賢良寺老塔院內。宣統二年(1910)春,信徒請法安傳授戒律,超度弟子三百餘人。法安見各地講說戒律,有欠詳明,特邀德高望重的高僧,由引禮師輔佐其事。高僧的講解,詳細明白,諸弟子儀容莊重,齊整如一,觀者莫不稱善。講經結束之日,法安有詩一首贈諸弟子,詩曰:「神仙佛祖豈天生,全在專心苦用功。若要明心復見性,祇園鷲嶺即飛升。」

宣統三年(1911)二月,賢良寺大悲壇年深日久,行將倒塌。法安隨緣募化,選擇吉日重修,費金兩千餘兩。重修後的大悲壇,華美壯麗,倍壯觀瞻。賢良寺雖是國家官廟,但田產不豐,常住土地只有八畝左右,數十位僧人衣食不周。法安處處節儉,多方謀劃,自任僧錄司掌印以來,置地兩頃有餘,建房三十餘間,地納米糧,房賃銀幣,除香花供佛開銷外,尚且有餘。

法安事事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當他看到老塔院已無隙地,自己年過花甲,將來葬身何處?光緒三十三年,法安邀慈因寺靜禪和尚一同到八大處踏勘,意在有生之年,預建塔院一處。二人同至虎頭山巔,但見翠微山以北的白塔坡蜿蜒起伏,迤邐向虎頭山而來,是風水格局的理想境界,法安不禁大喜,於是在老塔院以東建塔院一處。民國元年(1912)春天,工程開始,當年秋天,塔院落成,命名為賢良寺塔院,當地俗稱東塔院。塔院現存二塔,均為喇嘛式,磚石結構,坐北朝南,東西排列。東塔高約7 米,為法安弟子之塔,至今尚屬完整。西塔高約8 米,為法安之塔,塔剎已失。塔以北,有《賢良寺塔院碑誌》,靜禪和尚撰文,光緒三十三年進士常恩昆書,民國二年(1913)立碑。碑文記述了賢良寺塔院選址及興建始末。二塔以東,為塔院陽宅,這種附設陽宅的塔院,如今已不多見。陽宅的院門上有一聯:「雲山半壁,天地一廬。」將秀麗的西山當作影壁,把蒼天覆蓋下的大地當成自己歸宿的草廬,胸襟寬廣,意境高雅。陽宅有房12間,其北向者,額曰「息慮山房」。陽宅的南屋、東屋,除用於放置日常生活用品外,其餘都用作園丁宿舍。又於附近購地二十畝,供園丁耕種。民國十九年(1930)八月,時年83 歲的法安撰寫《賢良寺翠微山塔院後記》,描述他退休後在塔院陽宅避暑的情形:「每當夏日,開軒遠眺,平疇則綠雲如毯,列岫則翠黛橫空,梵宮數處,掩映于丹崖碧嶂間,暮鼓晨鐘,發人深省。使退老居此,亦足以消遣世慮矣。」

今日琅山村

(原文刊載於《北京文物》2018年第2期,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長按上方二維碼

關注「北京文物報「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文物報 的精彩文章:

記清代頤和園的馬廠殘牆

TAG:北京文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