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雖好,但是你吃了卻有不良反應,為啥?
我們知道,中藥雖然溫和,大多用於調理,但是重要也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
臨床上常見的中藥不良反應至少有70%發生在靜脈輸液,其次是在口服中藥湯劑和外用時。
究其原因,無非以下三種:
1、機體因素:這包括了年齡、性別與體質的差異等,不同的患者對於不同藥物產生的過敏反應不同,這與服用時間也有很大關係;
2、藥物因素:這包括中藥來源品種的不同、品質是否偽劣、炮製失度與否、配對是否不當,或是用法與用量出錯等等。
比如說,中藥的炮製可以降低或是消除藥物的毒性作用,當炮製時間不夠或是方法不對的時候,就很有可能產生「毒副反應」。
3、環境因素:這包括有生存環境和藥物的管理不善等。因為不同產地中藥的生長環境差異性較大,因而藥材所含藥物的有效成分差距自然就大。
比如說,同一味中藥「木通」,有「川木通」和「關木通」之別,「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乾燥藤莖,其產區主要是四川、湖南和貴州,不良反應微乎其微;而「關木通」則是為馬兜鈴科植物,其產地主要為東北三省,其中含有的「馬兜鈴酸」,就是最近瘋傳比較火的會導致肝癌的一種成分及其衍生物,這幾種成分會損傷腎小管及其間質,患者長期服用會導致腎功能衰竭。
為了減輕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中藥湯劑大多採用復方製劑,這樣可以讓藥物在配製的過程中能夠互相抵消不良反應。
總之一句話,在服用中藥湯劑的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若是有察覺到身體的不適樣應該及時的與接診醫生溝通,以便於最快時間調整藥物或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源。
服用中藥時,多一個心眼是沒有錯的。


※草果葯在中藥中的作用!你知道么?
※名貴中藥如何辨真偽?金華科普大講堂第24期周五開講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