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強談歷史上的崇州(三)

小強談歷史上的崇州(三)

原標題:小強談歷史上的崇州(三)




初登歷史舞台的崇州,憑藉著豐富的物產、宜人的氣候和地處蜀地腹心的地理條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當著蜀地故都和文明發源地的角色。


蜀中之蜀


由於生產能力的落後和科學技術的制約,我們的老祖先們,只能按照大自然的安排,不斷進行著遷徙,以便獲得更為優厚的種植條件和生活環境。而在本世紀初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6座「成都平原城址(新石器時代)」中,就有4座古城遺址位於崇州的前身,也就是當年的江原境內。雙河、紫竹、寶墩、芒城,這4座出土文物豐富,所屬年代久遠的古城,共同見證了崇州在千百年前刀耕火種之中的輝煌。其中,雙河古城址就在現在的街子鎮雙河場,紫竹古城址則位於燎原鄉紫竹村。


天府之腹



因此,蜀王杜宇才會把自己統治的中心選擇在了江原,成為了崇州有記載的歷史最初的繾綣之一。


蜀中之蜀



根據學者的研究,在農耕文明有了一定的發展之後,由於文井江等水系還未被系統性地治理和疏導,雨季來臨之時,平壩的低洼處就形成了大片的水淹地,對耕田面積的擴大和耕種收穫的增加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也就發生了杜宇娶妻之後遷都的事件。


天府之腹



時光荏苒,秦國強盛之際,一代名相張儀和名將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自杜宇傳承而下的開明氏蜀國滅亡,承襲郡縣制的秦國設立了蜀郡,並派遣李冰入蜀治水。


蜀中之蜀



「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修建了聞名於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而將蜀地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在治水的過程中,林木茂盛、竹林密布的江原不僅出人力,也出物力。



《華陽國志》中記載,「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


天府之腹



同樣,江原地區也被納入了水系整理的範疇,「冰又通笮道文井江,徑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會武陽天社山下,合江。」意思就是說李冰疏通了文井江,經過現在的邛崍地區,與蒙溪河的支流白木江,也就是現在邛崍的南河,在今天的新津縣境內匯合。從而打通了川西平原的水系,為農業生產和水路運輸提供了便利。

蜀中之蜀



《華陽國志》中,對於秦國設立蜀郡,並將杜宇故地設置為江原縣的記載是這樣的——:「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天府之腹



這說明了當時江原的地理位置,在蜀郡治所的成都西方,度過大江,根據《水經注》等文獻推測,大江應該是金馬河。而縣城緊鄰文井江,與那時佔據水路交通中心,緊鄰水源的築城方式相吻合。


蜀中之蜀



與成都的距離一百二十里,結合古人測量距離和尺度的變化,與現在和成都故址遺迹的距離大致吻合。而根據元代官修地理總志《大元一統志》記載,已經更名為崇慶州的江原,「古州城(在崇慶州),秦張儀築。」說明江原縣縣城就在今天的崇州市區,也就是崇陽街道的範圍內。


天府之腹


那時的江原縣,不僅轄有現在崇州的區域,還有溫江、都江堰、大邑等市、縣、區的部分地域,面積之廣,足以說明其的關鍵性和重要地位。


蜀中之蜀



關於江原縣描述中提到的幾處關鍵地名,其中「朱邑」與杜宇所娶的梁氏女有關。從文字上單純理解,按照「朱提」的古地名,大概在今天的雲貴交界的地方,這樣說來,名叫「利」的美女這樣出遊走得有點遠,不符合當時的交通條件。有學者就認為,朱提即朱亭,就是上文中的朱邑,在現在的道明鎮境內。而用來承裝麻織品的「羌筒」,就是道明竹編最初的雛形。


天府之腹



「小亭有好稻田」則說明其後世延續而來的隆興鎮,在古代就以出產優質的稻米而聞名。而天馬祠,則應是當時的百姓需要健壯的馬匹在山路上馱運貨物,從而立廟進行祭拜,並尊稱為「天馬」,也也形象地體現出江原作為物資集散和交通樞紐的地位。


蜀中之蜀


可以想像,那時的江原縣城,屹立在山川平壩之間,坐擁良田千頃,遠眺群山聳翠,江中船隻往來,路上商旅不斷,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之景,在天府之國的腹心,演繹著富庶、安寧、美麗的「蜀中之蜀」的盛景。


天府之腹


文:強罡


圖:崇州新聞中心圖片庫 網路


編輯:周了


因為權威


所以有品


因為專業


所以有料


主編:夏海英


執行主編:李遠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崇州 的精彩文章:

【崇州婦幼】噓!助產士輕輕告訴你,這樣做可以減輕分娩疼痛.....

TAG:今日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