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禪是曹操的兒子嗎?別不信,且看我為你慢慢分析

劉禪是曹操的兒子嗎?別不信,且看我為你慢慢分析

三國時期的劉備,何其英勇,戎馬一生,在蜀地建立功業,可最後呢?卻毀在了劉禪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上面。試想下,為何劉備如此英武的人,會有這麼一個窩囊的兒子呢?

其實仔細翻閱歷史,你會發現,劉禪的身世有很大問題。

《魏略》中曾有過這樣記載:「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家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這也就是說劉禪在小沛時就早已出生了,大概是四五歲。書中又說:「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也就是說劉禪曾被人拐賣過,還被拐賣到了漢中。

後來劉備得到益州之後,派了一個名為簡的將軍去漢中督促建造府邸。此時劉禪拜見了簡,說自己的父親叫劉玄德,簡不敢怠慢,就將其帶回去見了劉備。劉備仔細詢問劉禪,劉禪的回答都很對,劉備很高興,便立其為太子。

劉禪的這段未免有些太離奇了,考慮到魏國和蜀國的敵對關係,不免有捏造的嫌疑。所以後世就有人反駁了,誰呢?《三國志注》的作者裴松之。

在《蜀書》中,關於劉禪的時間是從其登地位開始的,對其身世並沒有交代,於是乎,裴松之就根據民間很多古書,自己整出了一個版本,同時否定了《魏略》的版本。

在裴松之這個版本中,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荊州,曾在長坂坡被趙雲救過,登帝時是十七歲。

這十七歲是沒啥問題的,因為諸葛亮在劉禪登帝後一年領益州牧,他曾給主薄杜微寫過一封信,信件中說到「朝廷(劉禪)今年十八」,這顯然是可以對上號的。而根據《魏略》的記載,劉禪在小沛時就四五歲了,那等到劉禪稱帝,差不多都二十多歲了,況且在長坂坡還被趙雲救過,說明劉禪根本就沒有失散過。所以謠言不攻自破。

裴松之的這個版本後來被大家所接受: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出生於公元207年,其母是甘夫人。然而,這個結論當真無懈可擊嗎?非也!

通過查閱《三國志》你會發現,裴松之的分析有漏洞,那就是千不該萬不該,在引用材料時提到了《趙雲傳》。根據《三國志·趙雲傳》的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注意看最後四個字「皆得免難」,既然甘夫人沒有在長坂坡死掉,那她後來必定追隨劉備。可你翻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會發現甘夫人是這樣記載的:「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後卒,葬於南郡。」堂堂劉備夫人,皇后,後主他媽,竟然連個死的時間都沒有記載。

這樣的情況就不得不叫人匪夷所思。

讓我們把時間來往前推,看劉禪的母親甘夫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曹操在官渡之戰前曾擊潰過駐紮在小沛的劉備,劉備丟妻棄子,投靠了袁紹,後來又離開袁紹到荊州投靠的劉表。而其妻子甘夫人和糜夫人則被曹操所擒獲。

後來,就發生了《三國演義》中關羽護送二位嫂夫人,過五關斬六將,找到劉備的故事。其實這個情節是杜撰的,《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那這二位夫人是何時回到劉備身邊的呢?是在官渡之戰結束後。

曹操這個人大家都知道,有個怪癖,就是喜歡有夫之婦。甘夫人和糜夫人在曹營呆了足足有六年之久,回到荊州劉備身邊後,甘夫人就生了個孩子,名叫劉禪。不得不說,曹操有重大嫌疑,但分析到這裡,還是不能就這麼武斷地下結論,還得接著往下看。

但前提是,假設曹操綠了劉備,劉禪是曹操的兒子。

長坂坡中,趙雲一人在曹軍陣營中如同無人之境,為何?就是因為曹操的那句命令,不可放箭。為何不能放箭?因為趙雲背上有個孩子,名叫劉禪。

後來趙雲救出劉禪,劉備是啥反應呢?《三國演義》中說是直接扔到了地上,還說因為你險些損失了我一員大將。正常人會這麼做嗎?自己的親骨肉,就這樣扔到了地上?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嫌棄這個孩子。為何嫌棄?劉備心裡苦啊,不能說。

再後來,曹操攻擊張魯,拿下漢中,部下都勸他繼續南下,拿下益州,但曹操說了句「既得隴復望蜀」,沒有採納。為何?劉禪是自己的兒子,劉備的天下就是自己的天下,劉禪登基是遲早的事,先搞定東吳再說。於是,後來曹操拚命的攻擊濡須口,不斷找東吳的麻煩,不再搭理劉備。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那就輔佐他,如若他沒有這個才能的話,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番對話也很有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劉備對這個假兒子貌似很有意見。

還有劉禪投降後,有人問他,你在這裡感覺咋樣?劉禪回答:「樂不思蜀。」為何?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偶然得到的皇位,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劉禪的身世,裴松之的版本一直被世人所認同。這裡的分析,不過是根據歷史記錄,做出自己的一點猜測,各位有何指教,歡迎留言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為何極度不看好馬謖,讓諸葛亮別用此人?
薩爾滸之戰,其實是李如柏故意要大明敗北的?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