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耿直與圓滑:孔子眼中的「直」

耿直與圓滑:孔子眼中的「直」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圓滑世故似乎是制勝法寶。耿直之人常常因為直言和率性在人際關係中遭遇「滑鐵盧」。但這並不代表「直」本身是不好的,只是人們在實踐之中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

孔子就提倡「直」。他說:「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所謂達,就是本質上正直並且遵守禮義。他認為,一個人能生存是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因此,孔子希望統治者能「舉直錯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但是孔子對「直」也有自己的定義。他曾經盛讚史魚為「直」,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在政治黑暗時也像箭一樣直,可見在任何時候堅持原則是「直」的重要內涵之一

但孔子並不贊同為「直」而不擇手段。傳說有個叫做微生高的人有正直的口碑,但孔子卻說,人家找他借醋,他本來沒有,他不說自己沒有,卻跑到鄰居家轉借,這也算正直嗎?

孔子認為這是看似忠厚實際上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

《論語·陽貨》中對這類人的評價是:「鄉愿,德之賊也」。「鄉愿」的特點是八面玲瓏,四方討好,圓滑世故,左右逢源。

孔子對這種人進行批判:「恐其亂德也」。孟子對此進行解釋:與世俗同流合污,行為表現看上去忠實誠信,行為貌似廉潔,卻不符合聖人之道。即便大家都喜歡他,也自以為是君子,實際上不過竊取了「德」的美名。

因為孔子認為「人以群分」,所以為人不必做到讓所有人喜歡,只需要使「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就足夠了。可見,孔子厭惡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和偽君子。他推崇的是具有「中庸之德」的君子。

所謂「中庸」,是儒家最理想的狀態,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可以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而且,孔子的原則並非是絕對的「耿直」。《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段孔子與葉公子高論正直的對話中,葉公的觀點是:如果有一個人的父親攘羊,兒子立即告發了父親,這兒子就很正直。孔子則認為,不論是父親偷羊,還是兒子偷羊,應該子為父隱,父為子隱,這才是正直。

這體現了儒學中重視情理的特徵。因為「孝」是儒家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情感,鼓勵或強迫親屬之間互相告發,恰恰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善意和互信,最終導致的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

而儒家倫理所重視的情義,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著群居的形式,就不會失去其價值。

但是儒家也並非一味主張親親相隱,還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態度,根據其對家國天下、宗族親屬、個體人格的利害關係與傷害程度加以權衡。

孔子正是充分看到了情感作為人與人之間最牢固的紐帶的作用,所以才不主張讓「直」凌駕於「情」,這也是我們在堅守為人之「直」時所需要注意的:要充分尊重他人的隱私與情感。

只有在不傷害他人權利的前提下做到「真實」,才是真正的「直」不把維護自己的品質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就是「直」需要信守的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人們在談及「耿直」時漸漸帶上幾分戲謔的感情,常用來形容不懂得隨機應變,心直口快的人。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真正「耿直」和「真誠」之人的欣賞。如果社會上多一些「直而不屈」的人,不隨波逐流的同時也能做到真誠待人,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五月五日天晴明 楊花繞江啼曉鶯
人,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過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