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拼圖——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作者:羅熹


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各大展廳徜徉漫步,彷彿回到史前,又穿越到未來,跨越了陸地與海洋。在自然演化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博物館記錄下生命的頑強、無奈、變革與希望,呈現出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交融滲透、相互影響的宏大史詩,為我們打開一扇走進自然聖殿的瑰奇大門。

在倫敦市中心西南部海德公園旁邊的肯辛頓博覽會路上,坐落著一座壯麗宏偉的維多利亞哥特復興式建築,總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這就是有著「自然大教堂」美譽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簡稱NHM)。它是歐洲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館,也是世界第二大昆蟲標本藏館,每年吸引著500多萬遊客紛至沓來。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座形如中世紀教堂的龐大建築共有三層,內設20間展廳,分別展出植物學、昆蟲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動物學和人類學六大類主題的自然發展歷史。全館共擁有生物和礦物科學標本約8000萬件,其中古生物化石標本700多萬號,昆蟲標本多達2800萬件,900多萬種的蝴蝶標本藏量更是世界第一。尤其是豐富的庫克船長探險標本和達爾文搜集的動植物標本、恐龍化石及研究手稿,更讓這座博物館猶如自然歷史聖殿一般,格外聞名閃耀。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巨型的真實藍鯨骨骼標本於去年被安置在中央大廳,替代恐龍迪皮擔當起鎮館之寶的新角色。


歷史裡的自然殿堂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不列顛博物館,即現在的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1881年它從總館分出,於1963年正式獨立。從1753年不列顛博物館創建算起,自然歷史博物館已經擁有250多年的歷史了。在跨越兩個半世紀的持續完善中,離不開斯隆、歐文和達爾文這三位自然史上重量級人物的幕後推動。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達爾文塑像被安放在中央大廳樓梯正中位置

故事源於18世紀漢斯·斯隆爵士的遺願。漢斯是一位醫生兼博物學家、收藏家,一生收藏達7萬多件,總價值8萬英鎊。他希望在去世後所藏能維持完整,並使更多的人看到它們。這份遺囑最終促成國王喬治二世批准設立了不列顛博物館。隨著博物館自然類藏品源源不斷的增加,尤其是皇家學會成員、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跟隨庫克船長航海後捐贈了大批植物標本,原本就已突出的空間緊張問題變得更加棘手。面對窘境,時任博物館自然歷史部的負責人、著名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提出並成功說服英國政府,建造一座新館來容納這些數量龐大、彌足珍貴的藏品。

歐文與達爾文是青年時代的同事和密友。作為創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倡導者和首任館長,他與達爾文的友誼和破裂書寫著博物館的有趣往事。當時古生物學界普遍將恐龍看作是遠古時期的巨型蜥蜴,1842年歐文創造性地提出「恐龍」類群(Dinosaur,意為「可怕的蜥蜴」),而被後人譽為「恐龍爺爺」。達爾文關於進化論的收藏在博物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這兩位博物館歷史的創造者,在隨後關於始祖鳥的論戰中分別代表反進化論者和進化論者,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他們在學術分歧中化友為敵,最終決裂,分道揚鑣。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首任館長歐文被譽為「恐龍爺爺」

歷史已然遠去,而今有趣的是,博物館中達爾文的塑像被擺放在中央大廳樓梯口處,他翹腿端坐,注視著每一位訪客,彷彿在接受他們的膜拜。手持恐龍腿骨的歐文塑像則靜靜地矗立在他一生摯愛的恐龍中間,彼此陪伴度過無數個白晝熙攘、夜晚寂靜的博物館歲月。

最生動的自然史課堂

要想進入這座充滿離奇夢幻的時空隧道去探尋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你可以在博物館的兩個入口自行選擇:正門即老入口散發著歷史的神秘肅穆,新入口則充滿未來的科幻感。龐大的館內空間看似無窮無盡,但布局十分合理,你不必擔心無從下手或錯過任何精彩。從導覽圖上可以看出,整個博物館展區從左至右被分為四種顏色區域,呈現不同的主題。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迪皮在英國是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博物館外圍的建築和花園組成了充滿野趣的橙區,包含新建成的達爾文中心、野生動植物園及野生動植物精選區,是一個可以觀摩科學家工作的區域。藍區的展覽涉及恐龍、海洋無脊椎動物、魚和兩棲爬行類、哺乳類動物等,擁有眾多震撼的恐龍標本、其他滅絕生物的骨架標本和仿製品,以及知名的藍鯨模型、大魷魚標本。綠區擁有辛采大廳(Hintze Hall, 原中央大廳),設有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英國化石、爬蟲動物、礦物、珍藏、寶藏庫、生態、鳥、「進化史上我們的位置」等眾多主題展,在此可以了解到不同動植物和它們生存的實際環境。紅區坐擁地球館,依次呈現萬象之初、萬變的地表、不滅的印象、火山和地震、地球的現在和未來、地球寶藏、地球實驗室等眾多體驗性專題展,通過各種聲光電模擬模擬道具,讓你觸摸地球,從理論到感官多方位了解地球的構造和地質地貌。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中央大廳懸掛著巨杉樹榦的橫切面

從正門進入館內,迎面可見一副巨型藍鯨骨骼標本懸掛在中央大廳的穹隆下,張著大嘴,震撼十足。它是127年前由一條擱淺在愛爾蘭海岸的母鯨製成,長25.2米,重達10噸,在去年剛剛走馬上任為「鎮館之寶」。樓梯牆面上懸掛著一棵巨杉樹榦的橫切面,於1891年被砍伐,樹齡已有1300多年。科學家將樹木生長時期的歷史事件標註在年輪上,成為一件非常壯觀的藝術品。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巨型的真實藍鯨骨骼標本於去年被安置在中央大廳,替代恐龍迪皮擔當起鎮館之寶的新角色。

踱步慢移,穿梭在億萬年來生命的輪迴中。1822年,英國醫生曼特爾夫婦在薩塞克斯郡的一個小村莊發現了禽龍牙齒化石「鬣蜥的牙齒」,邁出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在連接生物館與地質館的奧特豪斯長廊上,可以尋找到由「恐龍爺爺」歐文命名的上龍骨架。這種海洋遠古生物兇狠殘暴,曾在自然史的進化長河中佔據海洋霸主地位。發現於薩默塞特郡切達峽谷高夫山洞的燧石「刀片」依舊鋒利,可以在模擬試驗中分離動物的骨肉。這也許是在英國本土發掘到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迹,可追溯至1.5萬年前的冰河世紀。一具渡渡鳥的骨架足有1米高,它來自唯一的棲息地模里西斯。1861年隨著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捕殺,它被迫退出了大自然的舞台,在被發現僅200年的時間裡滅絕,而從歐洲人第一次記錄渡渡鳥到其滅絕僅隔了不到70年的時間。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收藏的禽龍牙齒化石

「小獵犬號」的模型精巧真實。1831年,這艘英國皇家海軍帆船搭載著時年22歲的達爾文,以船長助手身份前往南美洲及南太平洋,對當地的生物、地質和人類學進行深入的科考研究。隨後達爾文在1839年出版了《「小獵犬號」航海日記》,成為進化論的重要基礎。達爾文《進化論》的首版珍存以及所有前期艱辛取得的成果都被展示在博物館中。弗羅萊娜嘲鳥、達爾文雀、綠鬣蜥、巨龜、彩色藍腳鰹鳥??這些在達爾文生物多樣性論述中不可或缺的標本,以它們無與倫比的生物魅力,承載著對整個人類文明跨時代的重要歷史意義。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工作人員正在為迪皮除塵

博物館的每件展品都經過精心分類、妥善保存、詳細註解。在被排刷輕拂、剔針清理後重新組裝、拼接,用丙酮溶液清潔後保持栩栩如生。它們靜默地見證著自然力量的神奇和生命演化的奇妙,用僅存於世的痕迹衝擊著每一位參觀者的視覺和思維,激發起人類內心深處對生命、宇宙、時空最原始的敬畏和探索的動力。


超級恐龍廳

位於一層右翼的恐龍廳一直都是博物館人氣最旺的展廳之一,老遠就可以看到排起的長隊,無論性別年齡,所有人都滿臉興奮地期待進入現實版的「侏羅紀公園」。廳內你能叫出或叫不上名字的恐龍標本、模擬模型應有盡有,源自達爾文和歐文收藏的海量恐龍骨骼化石足以讓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眾多優秀博物館中聲名鵲起。三疊紀出現的蛇頸龍、侏羅紀晚期繁盛的劍龍、中生代末期相互爭鬥的霸王龍和三角龍、有著17米翼展的翼龍和身形微巧靈活的新頜龍(已發現最小的恐龍,為竊蛋龍的一種)??你可以站在觀賞廊橋上平視懸吊的恐龍骨架,也可以站在承托骨骼化石的透明托盤下仰視觀賞,這種獨特的觀賞視角一定會帶給你被龐然大物壓迫的全新感官體驗。

恐龍廳對於博物館來說是「超級別」的。這裡展示的不僅僅是靜態的骨骼化石,更多的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復原了恐龍生存、演變的全過程。在中生代稱霸地球的各類恐龍影像會在你眼前奔跑跳躍。機械霸王龍提瑞(T-Rex)用雙眼捕捉到目標,在俯身張開血盆大口的同時發出駭人的狂吼。驚駭過後,貼心的展廳設計者還在出口特別設置了安慰「彩蛋」——每隔25分鐘會從睡夢中蘇醒一次的機械鸚鵡嘴龍。別出心裁又充滿人文關懷的高超布展手法,在科學嚴謹、真實還原的理念下成功製造出逼真而細膩的展示效果,每天吸引超過1.2萬人次前來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的前任鎮館之寶——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迪皮(Dippy),是一具長約23米、由356塊骨頭組成的模擬梁龍骨骼模型。迪皮是世界上第一具公開展示的蜥腳類完整裝架,採用樹脂脫模工藝製作。最初它是由工業家安德魯·卡內基捐贈給大英博物館,自從自然歷史博物館分離出來就一直鎮守在大廳中央,已「服役」110年之久。梁龍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是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主要生存在現今美國科羅拉多州等地。迪皮的真身也是來自美國博物館館藏。迪皮的出現給無數人帶來心靈震撼,觸發了人們對生命史詩的讚歎和對自然探索的興趣。雖然它只是一件原比例的拷貝件,卻絲毫沒有影響大家對它的喜愛。去年讓皮迪「退休」、換以真實藍鯨標本作鎮館之寶的決定,還引發了民間人士的捍衛活動。但博物館用心良苦地用真實品替代仿製品,是期望公眾將關注焦點從已經滅絕的物種轉移到瀕臨滅絕的物種上,這樣的初衷更值得深思。


定格在生命的瞬間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僅次於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的世界第二大昆蟲標本珍藏館,在這裡你可以發現紀錄片《探索·發現》中幾乎所有昆蟲的實物標本。最新建成的達爾文中心收藏了1700萬件昆蟲標本和300萬件植物標本。從枯葉竹節蟲、蘭花螳螂、南美絲蟌(豆娘)到巨人甲蟲、阿努比斯獨角仙和形態多變的鍬形蟲,可謂無所不包。博物館900多萬件的蝴蝶標本藏量穩居世界博物館頭把交椅,你不僅可以觀賞到全身透明的透翅閃蝶、湛藍如海的光明女神蝶、如金子般閃耀的藍摩佛蝶等多彩斑斕的世界名蝶,還可以細緻了解蝴蝶從受精卵、幼蟲、蛹到成蟲四個階段的完整生命歷程,看到在蝴蝶精靈般的體內蘊藏的兩顆賦予其起舞飛翔能力的強大動力心臟。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破繭成蝶

在左翼重量級的藍區,你可以找到博物館名聲遠揚的藍鯨和大魷魚(Archie),許多遊客都是慕名前來。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體長超過33米、重達200噸以上。大魷魚有著8.62米長的身形、一對長約0.25米的巨眼、8條粗壯的腕臂,外加兩條超長的捕食觸鬚,它是2004年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被捕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魷魚。

在20多米長的擱架上,整齊擺放著一排排充滿古典美感的玻璃瓶,內存有體積較小的動物標本。大型標本則被安置在水箱室中,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庫克船長收集的各類水族「戰利品」,比如瀕臨滅絕的亞馬孫巨骨舌魚(海象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成魚體長可達6米。它張露巨齒的樣子彷彿會隨時跳出福爾馬林水箱,咬向美味的獵物。無數生命的瞬間被定格在生命或物種消逝的那一刻,同樣也被凝固在自然進化的浩渺煙雲中。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奧特豪斯長廊兩面牆壁上展示著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新時代的造夢空間

民眾對自然歷史博物館經久不衰的厚愛,得益於博物館自建館之初起就一直秉承的以自然為本真、體現人文關懷的經營理念。勇於探索前進、永不墨守成規、開放包容接受新事物的精神,促使博物館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

自1990年開始,自然歷史博物館逐步推動各類巡展交流活動,邁出向世界進發的腳步。「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年賽」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公益賽事,已舉辦了53屆。巡展以來逐漸擴展到美國、德國、澳大利亞、荷蘭、瑞士、義大利等35個國家(2009年在中國首次展出),累積起甚佳的國際聲譽和社會口碑。現任館長麥克·迪克森爵士將國際化列為博物館到2020年戰略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一方面在「線上」,博物館將創造可供全世界查詢的網路虛擬自然歷史博物館,開放源代碼,共享包含近200萬物種數據、數據量可達10億的資料庫;另一方面在「線下」,讓更多的公眾感受「真實」的力量——「有觸感」的實物、「有溫度」的展覽和「會說話」的圖片。

博物館擁有數百名科學家,服務於動物學、昆蟲學、古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等各大研究部門。他們長期對動植物及礦物進行鑒定和命名,深入研究不同物種之間親緣關係和生物進化理論,致力於解決農、林、漁、礦、醫藥和石油勘探等領域與自然科學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高大上」的研究及主題活動如火如荼,「接地氣」的各類日常體驗也在體現自然的樂趣中推陳出新。博物館不僅設有專門的教育部門和對公眾開放的講演廳,零距離地傳授自然歷史及自然科學知識,還深入劍橋大學等高等院校教學一線,講授課程、培養專業研究人才。「科學研究和公眾教育兩用的場所」是首任館長歐文提出的定位理念,博物館一直秉承著這一初衷,卓越地承擔起它與生俱來的社會責任。

樂享全民刷館|跟羅熹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為了給遊覽者打造出夢幻旅程,博物館推出夜間體驗活動。

門票免費,活動豐富,新展不斷,反哺社會??自然歷史博物館維持良性運轉的開支主要來自支持方慷慨解囊。自建館開始博物館就與英國皇室建立了良好關係,百餘年間有數位皇室成員成為博物館的贊助人。劍橋公爵夫人艾瑟琳·伊麗莎白·米德爾頓——更多人習慣稱她為「凱特王妃」——是積极參与其中的一分子。她所畢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本身也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贊助機構之一。嫁入皇室後,劍橋公爵、公爵夫人以及哈里王子慈善論壇成為博物館的重要贊助來源。

2017年7月,劍橋公爵夫人啟動了為隆重推出真實藍鯨骨架而舉辦的「希望」主題展覽,她在辛采大廳的演說中表達了她的兩個孩子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喜愛。想來,這或許是對這座古老又青春的博物館最中肯的褒獎吧。

【節選自2018年4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知識畫報 的精彩文章:

格羅斯島,愛爾蘭人之殤
找啊找啊,找朋友——你讀過《世界知識畫報》嗎?

TAG:世界知識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