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學篆刻,是學工穩印,還是學寫意印,這是個問題,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提的經典問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那麼,我們也要問:工穩,還是寫意,這是一個問題。

整部中國篆刻史,在印章風格上,是工穩、寫意交替演進的過程。我們來看一下進程:

1、先秦古璽:寫意類印風,這種印風的來源是當時社會的哲學、文化、藝術上的百家爭鳴,大家由競爭,同時又互相吸引,相到融合。同時又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相互征伐,文化上沒有形成統一的審美取向。因此,先秦古璽的風格是寫意的,縱橫恣肆的,是不拘一格的,如: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白文的先秦古璽)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白文的先秦古璽)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朱文的先秦古璽)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朱文的先秦古璽)

不管是白文、還是朱文,均不拘一格,不考秩序,只以文字本身的自由排列呈現自己的審美取向。

2、秦代印風。介於寫意與工穩之間。由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制定了嚴苛的法律制度,這個時候的印章則嚴整莊重,印面文字被擺進規規矩矩的方格裡面,它不像先秦古璽一樣奇崛,也不像漢印一樣工整醇厚。比如: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秦印:中司馬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秦印:邦侯、留浦)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秦印:汪參)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秦印:修武庫印)

即便是文字還不是規規整整的方形,秦印的文字也擺在形式上規規矩矩的方格里。由此表現出來的特徵是,文字還約略是寫意的,秦小篆並不是方方正正的(是稍顯瘦長的),但印式上卻是工整的,所以說,秦印是寫意之風未盡、工穩之風未成,秦印是個篆刻史上一個特別古怪的特例,它被強有力的國家機器強製為固定的形式,這種固定的形式尚沒有完全固定下來,秦朝就滅亡了(它只存在了15年。)因此,後續的漢印替代了工穩印風的第一個高峰。

3、漢印。工穩印風。漢印風格容量極大,原因是漢印風格形成的周期長,幾百年的歷史周期讓漢印足以有時間形成豐富的包容量與大量的作品。我們來看一下: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三封左尉)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淮陽王璽)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桓啟)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別部司馬)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太醫丞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漢印:廣陵王璽)

方整與端正是漢印的基本基調,儘管在漢印中也有將軍印一類的「急就章」印風傾向寫意類,但漢印的主導印風仍然是渾穆典雅、平正勻稱、淳樸厚重的工穩印風。

4、唐宋元印風:寫意類印風,當印章從封泥抑壓轉入濡朱鈐印之後,特別是到了唐、宋,一方面印面變大,一方面印面文字轉變成朱文,為了適應寬大的印面,唐宋工匠甚至改變篆法使之盡量布滿印面,而這種篆法的隨意改變使唐宋印風脫離了漢印的平正工穩,到了元代,由於民族差異,為了實用,又使楷體字等進入元押壓印風,工穩風氣蕩然無存,代之以不拘一格、一體的多種寫意印章風格的作品,如: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唐印:會稽縣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宋印:御書)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元印:劉押)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元印:高押)

5、明清印風:工穩印風。明清是篆刻史的第二個高峰期,這個歷史時間段,由於文人加入他作隊伍,再加「印宗秦漢」復古思想的影響,明清篆刻的基本基調是工穩的。如: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何震:笑譚間氣吐霓虹)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汪關:秋爽齋)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朱簡:湯顯祖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程邃:布鼓雷門)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丁敬:梁啟心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鄧石如:太羹玄酒)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趙之謙:何傳洙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吳昌碩:周作銅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黃牧甫:古槐鄰屋)

但整個明清印壇又是工、穩不斷轉換的,比如篆刻鼻祖文彭是工穩的,他的弟子何震就有了極猛利的沖刀,有點寫意的意思: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文彭:琴罷倚松玩鶴)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何震:雲中白鶴)

隨之而來的是何震的弟子或者說是師弟的蘇宣又回歸平和工穩: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蘇宣:左司馬)

這種工穩在稍晚的汪關達到極致: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汪關:汪關私印)

幾乎同時,就有朱簡用了趙宧光的草篆入印,有了寫意風的筆意: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朱簡:開之)

清初的丁敬對明代一代的文人印看不慣,又強攻漢印,創造了有切刀個性的工穩風的浙派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丁敬:白雲峰主)

鄧石如很快就開始了他的「以書入印」,「印從書出」,既然是以自家書法風格入印,這又是「我手寫我心」的寫意風格的: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鄧石如:意興遄飛)

到了趙之謙,看了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吳讓之的印之後,覺得自己要再有創新,創新的方法是又再回歸漢印的本來面目,於是又偏工穩了: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趙之謙:趙之謙印)

吳昌碩覺得不好玩,於是出來主攻寫意印: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吳昌碩:破荷亭)

稍晚點的黃牧甫在南方說,趙之謙的印才是好印,又強調光潔,於是又走向工穩: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黃牧甫:寄齋)

在北京的齊白石覺得一個勁的規規漢人,有啥意思,要「膽敢獨造」才行,於是,又開始他的新一輪寫意:

整部篆刻史,是工、寫交替演進的過程

(齊白石:不知有漢)

……當然同時代的工穩也還有趙叔孺、王福廠……大家的審美各有特色。

當然,具體到某一個印人,在他漫長的創作周期中,他的印風還是會有所變化的,但整體風格,或偏工穩,或偏寫意,這倒是肯定的。當年看《三國演義》,開篇就提: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在篆刻史來說,是工久必寫,寫久必工,工寫交替的過程。

學篆刻,當然要奠定自己的審美,這是必須的,所以,看看這個工寫交替的過程應當有所啟發。當然,你刻工穩印,會有人說你「工匠氣」,你刻寫意印,會有人說你「美術化」。你總不可能讓天下所有的人都滿意,所以,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處可走,也不錯!)

(【老李刻堂】之293,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吳昌碩的「泰山殘石樓」並不僅僅是一個「合文」那麼簡單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