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筆千古不易」我們誤解了古人多少年,不能再執迷不悟了

「用筆千古不易」我們誤解了古人多少年,不能再執迷不悟了

古人說:「用筆千古不易」,一直以來這千古不易的用筆被認為是「中鋒用筆」,先賢說「筆筆中鋒」、「筆筆藏鋒」、「用筆千古不易」。所謂中鋒,筆鋒在畫中,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的形態。試觀二王的書法難道真的是「筆筆中鋒」「筆筆藏鋒」嗎?結果我們會發現,二王的書法沒有一筆不側鋒。我們發現有了側鋒而後才有了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收、有停頓。二王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筆筆中鋒」,而我們現在許多人卻畫地為牢,執迷不悟地走不出來。

晚清書法家楊守敬便對這千古不易的古訓提出了質疑,更可貴的是楊。守敬不作憑空臆造,不作無稽之談,而是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的理論,在書法創作中多用側鋒,善用側鋒,並使之光大。這樣,促成了他獨特的書法風格。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書法高古、深遠、質樸、秀逸的一面。

那麼應理解筆筆中鋒、筆筆藏鋒呢?首先看看,古人追求中鋒和藏鋒的目的是什麼,古人說:「中鋒藏鋒沉著之謂也」,中鋒和藏鋒的古人的目的就是想讓筆畫有力透紙背的感覺。可是,有時候中鋒之用筆,信手而寫之,筆畫寫得軟綿無力毫無力透紙背之感,可見中鋒藏鋒未必能達到沉著的效果。

中鋒藏鋒不在形式,不在於鋒在筆畫中間這個位置的要求,不在於鋒絲毫是不是露於外。在於什麼?楊守敬有云:「藏鋒者,力透紙背之謂也。如有浮滑筆立不住,便不是藏鋒。藏鋒之說最妙,如粗獷者以硬筆為力,非藏鋒,嫩稚者以浮滑為美,亦非藏鋒。藏鋒者如直道之士,深沉不露而中藏不可測度,不使人一覽而盡,又如深山大澤中藏龍虎,不使人一望而知,豈無岩谷鋒棱之謂乎。我朝亦有藏鋒之說所誤者,其字如土木偶人,不出鋒便土木矣。」

筆畫寫得浮滑不立,筆鋒雖然藏在其中,有何意義?筆畫粗獷蒼白,筆鋒雖然藏在其中,有何意義?有許多被藏鋒耽誤的人,他們把字寫得如木偶。筆畫深沉韻味綿長,力透紙背讓人百品不厭,這是「用筆千古不易」的真諦,藏鋒與露鋒並不重要。

「用筆千古不易」的古訓沒有錯誤,可是後人在揣度古訓的時候,我們停留在字面、斷章取義讓我們走進認識上的死胡同,更可悲的是還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缺乏實踐精神,知行是一體,以行認知,以知領行,兩者任何一方都不能固化,一旦固化一方就會走進誤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行筆記 的精彩文章:

清著名書法家鄧石如創新了怎樣的用筆方法,為書法發展開闢新天地
碑學不同於帖學,字字獨立,是如何維繫章法上的整體感的呢

TAG:修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