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台時代:平台打造的世界,更應強調價值觀

平台時代:平台打造的世界,更應強調價值觀

再說平台的責任邊界


作者:本力

作為一個新物種,互聯網平台兼具企業、社會、市場的特點和功能,相應的企業商業倫理、平台社會責任、政府監管就會更為複雜和棘手。


01

在互聯網時代,是什麼重塑了世界、連接了人類,並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呢?

1998年以來,區區20年的時間,互聯網從方興未艾到無所不用其極。在這一時代浪潮和變革中創造的種種奇蹟,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和市場變革帶來的巨大進步和衝擊。

世界變得和以前似乎完全相反,人們通過互聯網熟悉遠方,反倒對身邊事物感覺陌生。難怪有人感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這種巨大而全面的影響人類行為的變革在歷史上並未絕無僅有,只是之前的都相當緩慢。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來自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貿易興起帶來的變化。著名歷史學家彭慕蘭教授和史蒂夫·托皮克的經典作品《貿易打造的世界》,就對1400年以來全球貿易體系和全球化進程對世界的改變做出了一個完整的梳理,認為貿易將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連接在一起,貿易促成了全球化,改變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會世界,可以說是貿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並延續至今,以至於當今的「全球化」、「貿易戰」事件仍然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那麼,在互聯網時代,是什麼重塑了世界、連接了人類,並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呢?


02

就國內目前互聯網企業版圖中三大巨頭而言,騰訊的馬化騰先生給出的答案是社交,阿里巴巴和馬雲核心商業模式是電商,百度則以始終以搜索佔據互聯網入口的地位。

然而我更信服資深媒體人方軍先生在《平台時代》一書中給出的答案:平台。

在這本書中,我們顯然可以發現一個互聯網平台打造的世界,在這個大的圖景中也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BATJ等在互聯網浪潮中迅速崛起的超級公司的成長路徑及其邏輯。

書中總結了七大類、21種互聯網平台原型,基本覆蓋了互聯網時代平台經濟的整個版圖。

在購物上,人們已經離不開淘寶、京東等電商交易平台;在出行、用餐等方面,美團、餓了嗎、滴滴、摩拜等服務交易平台也讓我們迅速擁抱更為便捷的生活服務。而以資訊為主的內容平台,以支付平台為代表的金融平台,以連接社會關係為主的社交平台,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更為底層的基礎設施,在城市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而且,越是基礎的平台越可能成為互聯網的「入口」。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微信和支付寶,前者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10億級用戶的APP,後者用戶也達到8.7億。而且,除社交外,閱讀和交易的消費場景也在往微信遷移,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也開始往微信遷移,開發者們逐漸把微信當作發布應用的第一站,微信成為基礎設施,成為移動端時代的新的瀏覽器,甚至其推出不久的小程序的用戶也迅速上億。

所以,該書作者將互聯網平台的定位提高到繼市場、企業之後的第三種主要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並認為互聯網平台在數字化、連接、帶寬增長、雲計算及大數據、交易成本降低、互聯網分享精神六大驅動力推動下,是未來數字經濟的主要資源配置、組織模式。


03

個人認為,這說對了一半。從經濟學意義上看,互聯網平台仍然是企業,但確實是一種具有強烈社會化屬性的新興企業形態。包括阿里提出的「生態圈」、騰訊的所謂「微信生態系統」也都是互聯網平台特徵非常突出的企業。

事實上,平台並不是互聯網出現後的新事物,甚至平台恐怕是中國推行市場經濟以來就被濫用最多的詞語之一。

其實書中也提到,操作系統、集裝箱、信用卡組織都是典型的平台。比爾·蓋茨曾經在大力推薦《集裝箱改變世界》一書中寫道:「集裝箱運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改變了世界做生意的方式」。

互聯網平台出現之後,人們通過網路實現數字化信息快速流動,數量龐大的社交連接和大規模社會化分享、協作才成為可能。

互聯網平台確實是一種技術驅動的新物種,而這種新生事物是通過信息技術將人類社會由來已久的社會化屬性轉移到各種在線的互聯網場景中,並重構企業的價值鏈,形成「生產者—平台—消費者」的格局,簡而言之,就是技術驅動的大規模社會化協作。


04

對互聯網平台保持企業特徵但又超越傳統企業這一點,《平台時代》以微信為例,做了帶有「方法論」意義上的分析。書中強調微信有兩個特徵:一是微信公眾號提供了基本功能完善且「封閉」的內容平台,縮短了鏈條;二是在內容和商業上是開放的。

由於與互聯網平台對應的人的社會化場景轉移到了線上,人們被手機甚至僅僅微信佔據的注意力大大超過日常的社交、交易時間,互聯網經濟對傳統商業的衝擊自然呈摧枯拉朽之勢。按照以網際網路發明者命名的「美特卡夫法則」認為,網路規模增長10倍,其價值就增長100倍。

所以,《平台時代》非常正確地指出:互聯網平台最重要的改變還不是傳統經濟中就存在的規模效應,而是網路效應。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邱達利等平台研究者在《平台革命: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中的結論:「互聯網讓商業設計從『管道模式』向『平台模式』轉變」。

如此,再從平台模式理解可編程金融、信息公證、大規模協作流程、分散式商業平台等區塊鏈應用場景,就會發現,

互聯網平台仍然在加速改變著這個世界,平台的未來是以人為核心的賦能型平台。


05

有成功就有失敗,從失敗的角度去反思互聯網平台的本質,才不至於墮入「倖存者偏差」。所以,《平台時代》尤為可貴的是對MSN、開心網等失敗的平台也做了剖析和總結,可堪一部互聯網簡史。

已經做到億級用戶的開心網曇花一現,其衰落迅速之快本質上還是產品周期沒有跟上平台用戶的需求,以及開放性不夠。這種殘酷性在依靠單一產品就可以過得很滋潤的傳統企業不可想像。

所以,互聯網平台雖然是企業,本身還有市場的特徵。美國斯坦福大學謝德遜教授的《源創新》首次提出了「雙面市場」,認為在傳統的商業生態系統中,往往只關註銷售市場,而忽視供應市場,這樣組織由於環境變化所形成的波動就比較大,很難獲得可持續的自髮式發展。同時考慮兩個方面的市場將獲得一個「獨控」生態般的效果。


在實踐中,雙面市場是兩個協同的市場,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倚重,在不停的輪迴中,組織才會積聚越來越多的發展能量,這些能量的特質是相當一部分不是屬於自己,但是卻會自覺地被自己所控制,逐漸在整個一個行業的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別地位。

這也符合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與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總結的配對和市場設計的核心經濟原理。他們認為:

傳統經濟學用價格因素調節的是「商品市場」,市場設計所對應的是無法依賴價格因素的「匹配市場」。

從互聯網平台的這一市場特徵考慮,市場和商業模式設計對於平台的發展邏輯至關重要。


06

所以不難發現,作為一個新物種,互聯網平台兼具企業、社會、市場的特點和功能,相應的企業商業倫理、平台社會責任、政府監管就會更為複雜和棘手。

互聯網平台引發的爭議、衝突甚至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滴滴乘客遇害身亡的慘劇更是引發社會整體質疑和反思。面對平台打造的世界,需要新的解決方案和監管方式,更應強調在利益之上的價值觀,才可能發展出安全、友善、和諧的平台生態。

正如《平台時代》所強調的:

「平台當然是有價值觀的,平台當然是有善惡的。它的價值觀和道德線都預設和隱藏在平台功能與平台規則之中」。

那麼互聯網的最高價值觀是什麼?

書中的答案是:

以人為核心

「人應處於中心,產品、平台、公司、社群、市場及整個生態,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深以為然。

圖書信息

《平台時代》

方軍、程明霞、徐思彥/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3月

不理解平台,就無法理解互聯網

更無法理解互聯網塑造的

人、社會與經濟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軍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方軍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