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遷的育兒觀

司馬遷的育兒觀

這是蘇州好爸爸第5篇原創分享

太史公曰: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這是司馬遷寫在《史記》里的一段話,說的是漢朝剛剛剛剛建立起來,受封為諸侯有一百多人,每人得到一塊封地。一開始這些諸侯都不是很富有,等到天下安定了以後,逐漸富足起來,一些諸侯封地的戶口逐漸增多。但是這些諸侯的子孫嬌寵傲慢,忘記了先輩的志向,奢侈淫樂。到武帝的一百來年的時間,只剩下五個諸侯了,其餘都敗家身死了。

引用這段說明什麼呢?當人貧窮的時候,人的志向是遠大的,對自身有著良好的約束,而等到有了很大的家業、家產時,子孫往往會驕奢淫逸,最後敗家。漢代人的平均壽命35歲左右,一百年也就三、四代的光景。正好應了那句話:「一代創業、一代守業、一代敗家。」

創業的一代往往出身低微,他們經歷了挫折,創立家業後,往往希望子女不再吃苦,對子女的要求也就放鬆了。等他們的子女長大了,往往安於現狀,已經沒有了原來父輩開疆闢土的魄力。但他們尚且能了解父輩的不易,能珍惜父輩的家業。而等到孫輩的時候,已經完全忘記祖輩的艱辛,從小收到的是寵愛與嬌慣。這樣長大後,就只有享受了。逐漸把家底掏空,進而偷奸取巧,敗家毀業。

可見自從創業一代放鬆對子女的要求一刻,就種下了後世坐法殞命的種子。並非不是後代希望敗家,而是人性使然,業力所牽,身不由己。

太史公曰: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

司馬遷又說周朝時約有八百諸侯受封,經歷了幽王、厲王的亂世之後,在《春秋》上還能看到關於他們的記載。《尚書》記載的唐堯、虞舜分封的侯、伯,直到夏、商、周,也有一千多年,仍能自我保全、充當周王室的屏障,他們不是仁義,守法能存在這麼久嗎?

這段點出了司馬遷的育兒觀:仁義守法。

「仁義」其實就是「仁義禮智信」的代稱。光有仁義,沒有其他三方面也是不行的。比如光有仁義,到處散財,到處講哥們義氣,沒有智慧也會敗家,另外不講禮法在古代也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司馬遷強調一個家庭想要世代富裕,平安就要有「道」有「法」,「道」是育兒之道,「法」是育兒之法。這些年那麼多貪官浮出水面,就是因為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直系封建王朝衰落後,通常會走向滅亡,很少能衰落後又復興的。例如:清朝經歷「康乾盛世」後經道光逐漸衰落,直到滅亡。昏君的後代往往比較難扭轉這種由勝轉衰的局面。即使是光緒這種有報復的君主,也往往難以克服前代君主留下的惡業。

過去的一個君王有好多孩子,總歸有一兩個賢德的吧?而反觀我們現在,每家一兩個孩子,君王家尚且由勝轉衰,我們普通老百姓恐怕就更危險了吧。

建國後我們迎來太平盛世,科技發達,人均壽命提高。從49年到現在不到70年,其實也就只經歷了1代人。社會大部分人正經歷創業和守業的階段。

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些,如果父母只管子女吃飽穿暖,留個房子,那基本是動物都能做到的類似事。要把一個家族永世長存的法寶交給子女,讓子女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有一份家族的擔當,告訴孩子那些世世代代都能富裕興旺的家庭才值得稱頌。

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筆者聞,今人,皆以房而貴。以房傳家可乎?愚以為不然。房者,貨也,以其稀而貴。經年,眾人借得,況房有期,年久則自貶。然房貴之地,皆霾,久居而損壽,人何富而久囿於霾地乎?非正道也。故,正己而修身,以富其心,心富則家福,而後能上承宗族下傳子嗣,此乃真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紅臉白臉一起唱,什麼套路都夠嗆,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可行嗎?
育兒:中西方育兒的不同,你們比較贊成哪種呢?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