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董老師在開班授課前掏心掏肺地寫下了幼兒英語教育的葵花寶典,還是不用自那啥就可以修鍊的,棒!

董老師在開班授課前掏心掏肺地寫下了幼兒英語教育的葵花寶典,還是不用自那啥就可以修鍊的,棒!

長文預警!但絕對值得撥冗一讀。

作為有話說的第一篇推文,今天由小明和大家分享一下幼兒英語家庭教育的一些心得和經驗。既然是心得和經驗,也就是說還沒有上升到理論,大家可以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這篇文章。或者說這是一個基於單個案例的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結合體,這個單個案例就是我家的老大肉丸。

為孩子設定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肉丸同學目前還是一個幼兒園小班的小盆友,所以小學以後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們今天就講在幼兒園的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學習英語這件事兒,究竟應該抱有一個什麼樣的期望值?這個問題其實和我們原來自己學英語的時候,對自身抱有一個什麼樣的期望值,是相關的。也就是我們所有的人對「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這個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然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要考試呀,學了英語可以出國呀,可以在把妹的時候裝出清新優雅的逼啊等等。

但是我覺得把英語學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我們打開一扇窗。

為什麼要打開一扇窗呢?前兩年不是很流行一句話么,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看沒有問題,但是你拿什麼來看?只拿眼睛來看,肯定是不夠的,你想深度地去了解,在中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無論是風土人情,還是歷史文化,或是發展的一些成果,英語都是繞不開的一關。所以現在以及未來的一段不會很短的時間內,我們還是需要用英語去看的。雖然我們中國越來越強大,學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英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的主流語言,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英語都是占統治地位的語言。所以你想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出一定的成就,是繞不開英語的,你就是想快樂地生活,想去了解一下周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離不開英語。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學英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想在第一篇推文里就急於和大家探討跟孩子們怎樣學英語。

回到我們對孩子學英語的期望值上。不同的家長可能會有不同的期望,但是我覺得可能大多數家長的期望會集中在兩個方向上面,一個是英語成績一定要好,一個是英語一定說得溜。這兩個期望值,不敢說代表了多少家長的心聲,但是很多家長應該是這樣想的,或者在某個時間點上是這樣想的。這樣有什麼問題呢?有。從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大家,這種期望值的實際用處是非常小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來講一個小明的故事(我確實叫小明,我有什麼辦法,我也很無辜)。

我生於1981年,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英語教育還不是一個普及的教育,小學是沒有英語課的。但碰巧我是大學裡面的子弟,這所大學附中有一個退休的英語老師,一個老太太,退休了之後沒什麼事兒干,就在附中借了一個教室,每周三下午和每周六上午,帶著幾個孩子一周上兩次英語課,我從三年級開始一直上到六年級。這就是我英語的啟蒙時期。我想說的是,我實際上是比其他的學生起步要早的,因為那時候我周圍的人是沒有人在學英語的。在我小學畢業的時候,這個老太太說我實際上的水平是達到了初二第一學期的水平。

所以帶著這樣的一個水平,我就進入初中了。初中三年我的班主任是教英語的老師,於是這三年英語學得也非常不錯,高中三年英語學得也(xiang)不(dang)錯(hao),高二的時候我就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高三的時候,六級考試也通過了。大學畢業之後我準備出國的時候,GRE和托福考試都參加了,托福滿分六百七,我是六百三十多,GRE滿分兩千四,我是兩千二百多。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我在通常意義上來講,是一個英語上的學霸。然後學霸就出國了,去了英國讀碩士。

然後重點就來了,大家一定會覺得我帶著這樣的硬體條件,出國之後肯定很輕鬆,燃鵝,實際的情況是,有大概八個月的時間,我上課是沒法完全聽懂老師說話的。熬過這八個月以後,我才逐漸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完全聽明白老師在講什麼。

故事講完了,由於這樣一個巨大的落差,學霸小明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思考,我們一開始對於學英語這件事兒的期望值是不是就有一點設定得不太對啊!因為期望值設定得不對,可能就導致了我們學英語的方向不對。如果我的期望值設定在「英語的成績非常好」,我做到了,「英語說得很溜」,我也做到了,但是出去之後還是懵逼。

所以我認為,幼兒英語學習的結果是孩子只要對英語不反感,並且有一定的語感,這就是一個比較合理和現實的期望值。我們不應該也不要用指標性的東西去衡量孩子的英語學習,比如說今天背了幾個單詞,辭彙量達到了多少,考試考了多少分等等。

道理很簡單,讓我們來對照一下我們自己學習漢語的過程。漢語對我們來說是母語,我們對母語的要求肯定是要高於對任何一個第二語言的要求的。那我們對兩歲三歲,四歲五歲的孩子的漢語學習的期望值是什麼?估計很少有人想過這件事兒。等我們把自己心裡對孩子學習漢語的期望值想明白了之後,對英語來說,把這個漢語的標準有所降低就好了。於是很有可能有些家長想完之後,會猛然發現,我怎麼對孩子英語的期望值比對漢語的期望值還要高?這就很不切實際了,所以相對漢語來說,一定要把對英語的期望值降低。

燃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那降低多少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孩子學習的過程了解多少。打一個比方,很多人都開車,車點火的時候,不管你是按鈕啟動還是擰鑰匙啟動,還是騎摩托車的時候用腳踩的啟動,點著了火以後,電機讓引擎進行初始運動,然後這個體系就不工作了,發動機就靠自身的活塞運動來維持車的運動。等車有了一定速度以後,把油門鬆開車還是在往前走的,沒有熄火,但是此時發動機裡頭其實是沒有在噴油的,只是靠慣性活塞還在不停運動,即使不踩油門也不會熄火,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發動機的工作狀態信息,去調整空氣和燃料的輸入就可以了。

而孩子學習的理想狀態也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保證汽車上的點火系統是好的,車能發動起來,然後再說其他。那我們一開始孩子在這個幼兒的階段,也就是兩歲三歲四歲這個階段,就是我們點火的階段,我們確保把這個火點起來不會熄火就好了。

那怎麼樣才能不熄火呢?

首先要保證有一個興趣,然後孩子能夠在點火之後自發地維持學習,然後我們再去說學什麼內容,學多長時間的事兒。雖然只是說把火點起來,但是這裡頭學問挺大,一旦點不好,就滅了。可能以前有人開過那種化油器的車,如果調整不好的話,混合的油氣過濃一下就淹死了,玩兒車的人管這叫「淹死」,就是混合氣太濃,火是點不著的,就像汽油潑得太多,火星太小,沒有燒起來。

這整個的過程跟我們的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和課外環境,比如各種學習班,都是有關係的。家裡面的環境,單從英語學習的角度講,肯定有一些人的環境要好一些,就像我跟肉丸的媽媽,我倆都可以盡量給他創造一個英語的環境。當然有一些家長可能時間長沒用英語就忘記了,沒辦法給孩子創造環境,那就有差別了。再說幼兒園環境,現在據說是國家一刀切不讓幼兒園教英語了,那一刀切切完了之後呢,幼兒園時期的英語教育就基本空白了。那就只剩最後一個課外的環境了,現在各種各樣的英語班多如牛毛,雖然我肯定不是最了解的,但是就我目前的了解,管中窺豹,不是很令人滿意。

所以又回到期望值的問題,不是說絕不可以設定更高的期望值,而是現在我們這種環境下把期望值設成把火點起來就夠了,不要一下子把興趣給「淹死」了。

傳統的學習方式存在兩個大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的孩子學英語的方式有沒有問題?有什麼問題?這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先說結論吧,我覺得有問題,或者準確來說是我這一代人學英語的方式是有問題的。這就導致了我們學英語是一個事倍功半的過程。雖然我現在也算是摸爬滾打學出來了,但是我投入的精力是非常巨大的。

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我們的學習過於強調規則,忽略了語言的自然屬性;第二個就是我們過於強調語言和語言,甚至是其他的認知工具和語言之間的區別,忽略了語言的內在共通性

先來說第一條。大家可以先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對孩子學習英語做下面這些事情。

第一個就是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分得特別清楚。舉個例子,有一次早上送我家肉丸上幼兒園的時候,他跟我說,在動畫片里看到小汽車的英文單詞是k開頭的,不是c開頭的。這個時候如果你跟他說,不對,car一定是c開頭而不是k開頭的,你當然可以跟他講,但是十次有八次孩子可能不接受,或者他可能默默地接受了。我們家孩子就不接受,他告訴我一定是k開頭。我說好吧,那可以。

第二個就是擔心孩子把英語和拼音搞混了,並且害怕孩子中英夾雜。

第三個就是我們過於糾結,這句話說得到底對不對,要求孩子一定要學語法會語法,並且語法上一定要求是正確的。

如果你有上面說的這三種,對孩子學習英語的要求甚至對自己學習英語的要求,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你就是落在了有問題的這種學習方式當中。這些做法全部都違背了語言的自然屬性,屬於逆天行事,屬於不遵循事物本身的規律。

如果有搞IT的寶爸寶媽,就知道我們現在搞文本分析,自然語言的分析是及其困難的,包括翻譯,在谷歌的人工智慧高速發展之前,翻譯的效果都非常差,就是因為自然語言是特別難以使用電腦的固定演算法去進行翻譯的。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因為語言是人類在生活的過程中,為了達成某一些目的自發地演化出來的一種認知工具。也就是說,一開始的語言和我們現在的語言相比,不論從深度廣度和複雜程度,都不如現在的語言。語言是在逐步向前發展的,其存在是為了給我們服務的。

比如我們都知道英語說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是my dad,my mom,而實際上外國人很多時候說的是me dad me mom,這個很顯然是不符合語法的,但是人家就這麼用了啊,那你在聽到的時候,能不能反應過來?現在的很多補習班,可能就處在一個這樣的狀態里,忽略了語言的自然屬性。這個自然屬性不光體現在怎麼說,還體現在我們怎麼去理解語言的發展以及我們怎麼去學習語言。

對於「自然」,我的理解是內容累積自然形成規則,而不是規則去劃定內容。也就是學習語言應當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一開始沒有任何規則,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我們回顧一下學漢語的過程,就是這樣。然而輪到我們學外語的時候,輪到我們去給孩子們教外語的時候,馬上就把這些東西全部拋開了。我們開始劃定規則,搞頂層設計,變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要學發音規則,拼寫規則,語法規則,不按照這個規則來就不行,要先劃定一個框框,然後告訴你的孩子,在這個框框裡面是對的,在外面是錯的。

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不停地去試,然後逐漸自己會畫出一個無限逼近最理想狀態的框框,這就是我說的自然屬性的含意。

再來說第二條。語言的內在共通性就是語言和語言其實都是一樣的。在語言誕生之初,不管在地球的哪個角落,我們從生理上是相近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我們創造語言的時候所遵循的思路,也就是相同的。換句話講,就是當時創造語言的人能把它創造出來,我們就一定能夠遵循他們的思路再把它還原回去。

不知道有沒有人琢磨過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兩種不同語言的人在最初接觸的時候,是如何實現互譯的?他們為什麼能夠實現交流?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能說百分之百,但是百分之七八十就是因為語言是有內在共性的。簡單說就是你認為這個事情應該是這樣,用漢語來說是這樣,那麼用英語來說也應該是這樣,你要有這個自信去下這個判斷。當然不是說兩個語言之間沒有任何區別,肯定還是有區別的,但是背後的邏輯上是沒有區別的。

消除母語的影響,用英語教英語

理解了這兩條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究竟應該讓孩子怎麼學英語。

我自己說英語有個毛病,就是經常說多說快之後he和she不分,因為在中文口語中男他女她本來就不分。但如果把小孩子一開始就扔在國外,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學習的過程和我們不一樣。比如有一次我就問了肉丸一個問題,Who is the first person you see in the morning? (你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的人是誰),從語法結構上這是一個對3歲孩子來說比較複雜的句子,我相信我家孩子沒有把這個句子完全聽懂,但是他立刻回答,是你呀,當然他用中文回答的,這也無所謂,中文就中文。

他聽的不是全部句子,而是抓到了幾個關鍵詞,然後他就明白了,雖然他不懂任何規則和語法。

而我們的學習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在使用外語時會不斷地受到母語的影響,孩子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兩種甚至多種語言在腦子裡不會互相影響。再比如說時態,我敢肯定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會在時態問題上糾結,痛苦,掙扎,老師一講就明白,一做題就錯。這是因為在漢語中不需要用動詞表示時態,我正在吃飯和我吃了飯,動詞吃是不變的,英語就不是這樣,需要靠動詞的變換來表示時態。在母語的影響下,我們就會經常搞不清時態問題。

那怎麼辦?

盡量減少母語的影響!

哇說得如此清楚以至於跟沒說一樣!別急,我先來舉個小栗子~

我在上管理學,學《管理學原理》的時候用的是一本英文翻譯過來的教材,有一部分內容叫「組織的三要素」,指人、目標以及精密的結構。我當時就覺得怪怪的(啊不得不自誇一下我對語言的天生敏感度),我覺得人和目標很好理解,但是一個組織的要素裡面,「精密的」結構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我就找了這本教材的原版,原文用的詞是deliberate,那我們查英漢字典翻譯過來就是精細的,精密的,仔細的(甚至可能譯者把它和delicate混淆了)。但實際上它表達的意思是,預先按照一定的目的設定好的,或者說精心設計過的,一翻譯就沒有這層意思了。我們在讀各種翻譯過來的小說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很彆扭,有種「譯制腔」,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經常會跟我的學生講,不要查英漢詞典,而是查英英詞典,用英語解釋英語,這也是我在踐行一個現在非常流行的英語教學方式,叫浸入式教學。

簡單來說就是縮小或者消除認知過程中的中間環節。

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環節就是靠我們的感官,我們的眼睛,鼻子,手,嘴巴等等,然後在大腦里形成了一些映射,再在這一環節之上,我們又附加了額外的環節,語言就是一個額外環節。你們之所以能拿著手機看我的文章,一個前提就是我寫每一個詞的時候,這個詞在我腦子裡指代的對象,和在你們腦子裡指代的對象是統一的。而一旦從外界到自己腦子裡的這個映射關係,不是一一映射的時候,就出問題了,就會出現偏差。

我們學英語的時候,如果不停地增加這種額外環節,比如情不自禁地先把某個東西對應到母語中的某一個概念,然後再去把它和英語當中的某個概念建立一種聯繫,這中間的環節就太多了。

就像一個非常有名的遊戲,傳話,就是一堆人站成一排,給第一個人看一副畫,其他人看不到,然後第一個人給第二個人悄悄描述畫的內容,第二個人再給第三個人悄悄地描述,等傳到最後一個人,往往已經和畫的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了。而我們學英語很多時候就在做這樣一個過程。

所謂的浸入式教學就是要高效地砍掉各種中間環節

也就是要儘力去還原這樣一個認知的本質過程,像學習母語那樣把中間的環節全部砍掉。因為中間每增加一個環節就要增加一整套的規則,而對這個規則能否理解,能理解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就導致了每個人學習語言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說孩子有一個語言敏感期,有的說法是零到六歲,有的說是一到四歲,但不管怎樣,我認為語言敏感期,其實就是規則不敏感期。孩子們說話不會考慮符不符合規則,他只會按照最自然的方式去說,這個時候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

我們在家庭當中,在幼兒園當中,在學校當中能不能去創造這樣的環境,以及我們給孩子報班的時候,能不能挑出一個能創造出這樣環境的課外班,這些對於孩子能學到什麼程度很重要。

我家肉丸在英國上過八個月的幼兒園,頭兩個月幾乎是一聲不吭,大概第三個月第四個月的時候老師就說他忽然間像開了竅一樣,老師用的原詞是blossom。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人跟他講任何規則,他每天就是聽,不停地增加自己的輸入,然後自己慢慢去摸索,第一次聽到這個是跟某個情景對應,第二次聽到這個又是跟這個情景對應,第三次還是這樣,慢慢地對這一類型情景,他自己就會形成一個分類,一種模式。

我們給孩子教英語的時候,要儘可能還原這種模式,而不是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比如肉丸剛開始說英語的時候,他說爸爸在哪裡的時候會說Where is the daddy。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告訴孩子,你這樣說不對,然後長篇累牘地解釋哪種情況該加the哪種情況不該加。你告訴一個兩歲三歲的孩子,他能理解嗎?他肯定理解不了。那我怎麼做?他每次說完錯的時候,我就跟他再說一遍對的。他說Where is the daddy,我就說一遍Where is my daddy,然後經過了我也記不得是多少次了,他這個問題就改過來了。

選一本優秀的英文讀物

有的時候父母沒辦法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條件,在幼兒園裡就更難,報課外班在經濟上又不划算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怎樣培養孩子學英語的興趣呢?

幼兒讀物。

這是我們可以拿來培養孩子興趣的重要工具。所以我們在挑讀物的時候,一定注意,是培養興趣為主,而千萬不要追求故事的情節性

比如這本書,沒有任何故事任何情節,就是一些圖片,每個圖片上有一個單詞,這就是最小單位的一個輸入。從一個一個動物開始,培養孩子對英語的一個最初始的感覺。

再稍微進階一些,對於有故事情節的繪本,就是以不畫條條框框為理想狀態,因為孩子們的想像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之前說不要去糾正孩子的對錯,不光是在英語方面,在其他方面其實也是這樣。孩子可能會畫一個紫色的向日葵,你就沒必要去糾正他,告訴他向日葵必須是黃色的。

這幾個繪本都是我家肉丸很喜歡的,大家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到這個腦洞是非常大的。

這本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兒,特別喜歡吃冰淇淋,他每次去海邊吃冰激凌的時候,化得特別快,他就做了一個火箭飛到太陽上面,把太陽的開關給關掉了,於是引發了地球上的一系列問題。

這個說的是一個小女孩兒,她有一個吸塵器,可以把別人那種高興的心情給吸走。

這個和第一個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了,有一個孩子,他發現大海的下面有一個塞子,就像浴缸里的塞子一樣,他就把這個大海的塞子給拔了,海水就全流光了,於是又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我認為這樣的繪本就很容易能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學到一些知識,最次最次也能學到一些單詞。所以選英文讀物的時候還是最好選原版的(最好也不是中英對照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學到的每一個細節都是非常地道的。

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充分利用多媒體

那麼我們究竟該花多少時間去為孩子做這些事呢?前面花了這麼大的篇幅,是因為我覺得那裡是重點,我們把前面這些問題想明白了,花多少時間心裡就有數了。

我的答案就是越多越好。

這其實就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每周給孩子報個班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英語有沒有用。我其實不想打擊大家,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沒有用,因為強度不夠

那是不是乾脆就不報課外班了?那倒也不是。

我只是說沒有用的原因是強度不夠,那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補充強度。比如每天晚上我會給肉丸童鞋講故事,講兩到三本繪本,或者每天晚上大概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看動畫片。

所以花時間的原則就是越多越好,真的是越多越好。但是我知道很多寶爸寶媽的工作非常忙,盡量吧,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爸爸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裡,或者躺在床上給他們讀繪本,跟你找一個老師給孩子讀繪本,孩子的接受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之前說的讓孩子現在學英語,最主要是培養興趣和有那麼一丁點兒的語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換一個人來引導孩子,可能就要花十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一倍的效果。

用什麼方式呢?除了前文說到的,繪本是一種綠色環保還不太費眼睛的方式,當然現在各種電子屏幕已經越來越普及,我覺得完全不讓孩子接觸也不太可能,那我們就最大化地去利用它。

大家不妨去翻翻牆,在youtube上面有很多非常好的適合孩子們看的動畫片和視頻。

圖片來自騰訊視頻截圖

比如這個肉丸特別喜歡看的一個視頻系列,叫Blippi,是一個美國人做的,這哥們兒挺有才的,做了很多兒童英語教育方面的視頻,從最簡單的數1到10,到各種顏色形狀,到複雜的工程機械,農場,水族館,遊樂園等等,他還跟另一個很有才的哥們兒寫了很多歌,把有趣的知識唱出來,好聽又好記,目前還在不定期更新。

圖片來自騰訊視頻截圖

如果孩子們一定要看電視,那你就讓他看這樣的節目。

還有英國BBC兒童台出了很多優秀的適合幼兒的動畫片,比如肉丸很喜歡的一個叫Sarah & duck,翻譯過來叫莎拉與乖乖鴨,講了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小女孩和一隻鴨子的日常。

圖片來自網路

還有一個叫Alphablocks,教的就是現在非常火的自然拼讀法,而且這是一個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製作的教他們本國孩子的動畫片,可以說是非常原汁原味又正確自然了。

圖片來自網路

由於篇幅所限,還有更多想推薦分享給大家的內容,我們會另外整理出來。

我是敲黑板的分割線

最後來劃個重點。

一是千萬不要去看指標,我們現在應該報有的期望就是讓孩子有興趣,之後他自己就會去看動畫,讀繪本,主動地慢慢去增加他的輸入,讓自己學習的過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所以興趣興趣興趣,還是興趣,一切能培養興趣的事情都可以做,一切會扼殺興趣的事情都不要做。不是說非要孩子每天哭著喊著說我要學英語怎樣怎樣,而是讓他在英語和漢語之間沒有一個太大的偏好,看原版的動畫片,繪本不覺得難受,就可以了。

二是平常大家一定要管住自己,不要強調規則,不要去糾正孩子的對錯,而是潛移默化地去影響,他說錯了,你就把對的說一遍,他再錯你再說,直到他改過來為止。

三是在學的過程中一定盡量砍掉中間環節,浸入式英語教學就是要用英語教英語,培養孩子的語感。

四是在遵循前三條原則的前提下,花時間越多越好地陪伴孩子。

我是董老師騷騷的分割線

作者簡介:

董老師(小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師,英國高等教育學會研究員,做事無計劃,學啥啥不行,本科學通信,懵逼四年,換,碩士計算機,沒整明白,再換,博士做經管,換無可換,跟頭咕嚕干到現在。腐國學習生活工作八年多,語言方面倒是頗有心得,經常客串英語老師。

(繪本圖片均為私人所有圖書拍攝 編輯整理:悅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明悅悅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TAG:小明悅悅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