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如此重要?

為什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如此重要?

第 14 本

2008年,一部名叫《浪潮 Die Welle》的德國電影上映,引發了人們對人性善惡的思考。今天推薦的這本新書是電影的同名原著,它的結局與電影有些不同。透過書中「浪潮」的故事,我們可以和學生深入探討關於盲從與獨立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避免書中情景再次發生的唯一路徑。

1.「浪潮」的開始

《浪潮》是根據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市克柏萊(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那是在1967年4月的一節歷史課上,一位學生向老師羅恩·瓊斯(Ron Jones)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僱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對此,瓊斯不知道如何回答。之後他決定,大膽地進行一項實驗。他要重建納粹德國,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魅力。而且,不出瓊斯所料,正如《浪潮》所表現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實驗中,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狂熱,而且告密成風。

五天以後,當幾百名學生在禮堂里伸出手臂向瓊斯致以崇高的」浪潮"問候禮時,你首先能想到的,或許正是里芬斯塔爾在《意志的勝利》(1934)中記錄的德國人向希特勒歡呼的場面。不過一切還好,瓊斯最後控制了局勢,戛然而止——"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在最後的聚會上,瓊斯接下來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瓊斯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

這就是《浪潮》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納粹速成班」的故事。它速成亦速朽,然而一切順理成章。

相較瓊斯的教學實驗來說,由這個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同名電影《浪潮》的結局顯然更富戲劇性:狂熱分子蒂姆,原本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善交流,在學校更是經常被人欺負,被同學稱作」軟腳蝦」的學生,卻拔出了從網上購得的手槍,乞求老師文格爾(主人公)不要解散「浪潮」。「浪潮」是他的第二生命,他絕不允許背叛,即使文格爾也不成。電影由此進入高潮,蒂姆槍殺了一位同學並在絕望中吞槍自盡,重重地倒了下去。

對此,主人公原型羅恩·瓊斯老師評價說:「這個實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

2.當個體被集體異化:通向奴役之路

"納粹速成班"不僅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微縮的納粹德國,也清晰地呈現了這些學生如何通向奴役之路。與之同時進行的是個體被集體化如何被異化。

在第一節課上,當被問及「獨裁統治的基礎是什麼?」學生們回答包括意識形態、控制、監視、一位元首等等。不過,這都是一些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當這一切變成一種日常的和風細雨時,「浪潮」成員們似乎都失去了警覺,而是沉醉於他們的「共同理想」。

比如:在星期六的會場上,當文格爾指責馬爾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時,旁邊一位女生稱馬爾科"已經被傳染了"。在他們看來,誰反對浪潮誰就是瘟疫。只有擁護"浪潮"的人才是健康的。

正如文格爾最後打開謎底時所說的:"你們還記得我曾經問過的問題嗎,獨裁統治是否會實現,而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義。我們自以為高人一等,比別人優秀,我們將所有反對我們的人排隊在這個集體之外,我們傷害了他們,我們不知道還將會發生多麼嚴重的事情。""浪潮"本是個中性詞,當它成為一種暴力,便成了吞噬一切的惡。

3.「盡職」的背後:人性沒有終結

納粹黨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時,一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人。"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著名的極權主義研究專家阿倫特發現了一種基於日常服從的惡。也就是說,艾希曼之所以惡行累累,不是因為他本性惡,而在於他在一種惡的體制中 「盡職",而這種盡職的背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甚至還是一種美德。

為此,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過一個很著名的實驗:請一批實驗志願者在一群實驗組織者—心理學家們的監督下,考察一群被實驗對象的單詞記憶能力。每個實驗對象的身體被聯接到一根電擊棒上,電擊棒由志願者們操控,被實驗對象每次背錯一個單詞,志願者就要對他進行電擊一次,電壓強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達到300伏。實驗過程中,很多被實驗對象在高壓電流的刺激下,反覆掙扎,發出慘叫,請求停止試驗,當時情形如同夢魘,按照一般人的邏輯,目睹被實驗對象的種種掙扎,很多志願者會一定會停止電擊,放棄實驗。

然而事實是,所有志願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來,其餘全部完成了實驗,也就是說,對被實驗對象都實施了電擊,最高達到450伏。也就是權威在場時,人們會服從權威,即使作惡,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心理不安。因此,誰也不能打保票說,人類可以坐享民主之成,從此一勞永逸,因為"人性沒有終結",因為任何制度都不如人性古老,亦都比人性更早消亡。

4.獨立思考:讓人成為人的力量

有人說,《浪潮》這個故事要我們警惕法西斯離現實生活並不遙遠,只要有了合適的環境與土壤,共性壓倒個性和獨裁的惡魔就會破土而出。也有人說,故事在強調個體對抗群體意志的勝利。然而,如果作為一個教育行業的人,我們更多的思考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論教育》中說:「人只能通過教育而成其為人。」結合這本小說,我們看到,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正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目標。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馴養並不能保證人類會遠離專制,遠離殘暴,不變成魔獸。而阻止退變讓我們永遠堅守在人的航道上的力量,就是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

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變數,會影響到教育者自身的判斷,從而讓行為背離我們的教育初衷,如小說中的歷史教師本·羅斯的實驗就是眾多變數的表現之一。《浪潮》用反證的方式告訴我們,用羅斯的實驗方法培養的孩子,向他們灌輸沒有靈魂的集體主義,泯滅他們的天性和個性,當人們自以為是地認為整齊劃一就是強大的時候,至少,他們扼殺了自由精神、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從而讓人喪失為人的力量。

《浪潮》

作者:托德·斯特拉瑟 著;於素芳 譯

出版社:中國商務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校長 的精彩文章:

美國最酷校長的30個管理秘訣
這個時代,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正在逐漸降低,怎麼辦?

TAG:新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