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的三個問題意識

論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的三個問題意識

【按:筆者在重新細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記錄一些讀書筆記。如果您有這方面的閱讀和思考興趣,歡迎一起參與。這個過程會有點長,願我們在經典的思想里一起長進。】

亞當斯密研究人類的道德哲學,是基於三個問題意識:

第一,所有的道德哲學思想體系都是以「人的存在的天性原則」(humanbeing,P349)為基礎而展開的討論,這使得任何一種道德哲學都有其「合宜的成分,也必然處在短視和局部的狀態」,以至於不可能有一種道德哲學思想完全符合真理的秩序。正是這種思想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使得道德哲學作為一門科學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斯密試圖通過他的努力,把道德哲學建構成一門科學。

第二,人類的美德存在於什麼地方,「人的什麼性格和什麼行為構成了人所尊重、讚美和認同的對象的某種優良的合宜的品質」(P349)。這個問題意識如果用最通俗的解釋,大概就是在追問,為什麼人類普遍存在「道德的激情」,而動物世界卻沒有。因此斯密要追問,人的這種道德激情存在於人的什麼地方。

第三,人的內心的什麼力量和什麼功能導致人類的心靈有關於美德的認同感和判斷力。也就是說,這種關於美德的判斷力是通過什麼手段來完成的(P350)。也就是說,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理解,斯密可能在追問,人的道德判斷力是自我賦予的,還是外在植入的。

對第一個問題意識的回應,意味著斯密認同托馬斯阿奎納意義上的一般啟示理論。即所有人在一般秩序的意義上接受了上帝所賦予的倫理意義。只要是一個人,即可以排除這個人所依存的身份傳統與文化傳統,使得這個人先驗地擁有某種意義上的道德判斷力。這種關於倫理的判斷力均勻地分布在每個人的心靈秩序之中,使得從古到今的道德哲學思想家們總是在努力描述這種道德的秩序,從而構成了人類社會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道德哲學思想史。任何一種文化傳統都存在一部屬於這個文化傳統的道德哲學體系。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一個沒有道德訴求的人,如果我們假定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道德秩序的存在,那麼一定不會是人,不會是人所組成的社會,只能是而且唯一是動物,只有動物世界才不具有道德的激情。

對第二個問題的回應,意味著斯密試圖在「人性論」和「人的行為方式」兩個維度上展開人的道德倫理分析,這樣的分析是方法論個人主義的,也是方法論主觀主義的。當我們分析道德情操的命題,這個命題先驗給定的場域就是個體之人。因此,斯密對道德哲學的思考,都是對一個獨立惟一之個體之人的道德秩序的思考。

對第三個問題的分析,意味著斯密在人的心靈秩序的內部發現一個主觀存在的無偏差的、既是同在的又是外在的判斷力,從而構成人的關於道德情操的判斷力。

第一個問題是融合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問題是人的心靈和行為的經驗主義辨析;

第三個問題是尋找道德情操判斷力的終極來源。

這三個問題意識提醒我們,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不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成為道德完美之人的「教化之書」,而是一本思考人類的道德哲學如何成為可能,倫理學作為科學如何成為可能的科學之書。經由亞當斯密的努力,道德哲學從此不再是一門意識形態的宣傳課堂,而是一門科學,一種容納了觀念秩序、思想史湧現與方法論的縝密的科學。

上述辨析讓我意識到:

第一,斯密的問題意識既是經驗論的路徑,也是唯理論的路徑,他是一個類似於康德的「綜合的判斷」的大思想家。

第二,真正的學者應該永遠追問為什麼,而不是直接討論怎麼辦。

第三,讀懂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人們就不會再對那些仁義道德的「教化之書」有更多的閱讀興趣,因為所有的道德「教化之書」都沒有對「人性論」和「人的行為方式」展開足夠的考察與辨析,更沒有對「更高的道德絕對命令」有一種基於信仰傳統的敬畏與傾聽。因此這種「教化之書」所謀求的不過是用人的理性力量去改變人的觀念秩序,顯然是人的「理性的自負」。如此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孔子的仁義道德教化傳統就是一種道德哲學意義上的理性自負學問,這種基於理性的道德哲學必將永遠輸給基於信仰的觀念秩序。

請支持原創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一模型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我們都是特色主義的推崇者

TAG:三一模型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