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妙玉:茶中人生兩境界
紅樓夢裡,妙玉算是個矯情的。
櫳翠庵品茶之時,嫌劉姥姥臟,要把她用過的茶杯丟棄;嫌林黛玉俗,連泡茶用的是雪水還是雨水都嘗不出來。嫌寶玉喝得多,「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
這倒也奇,她的觀點和「茶仙」盧仝的觀點大相徑庭。盧仝的名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按照盧仝的說法,一杯一杯接一杯,直待通天成神仙呢。
其實,這也代表了不同年齡階段所體認的不同人生境界吧!
就如蘇軾,年輕時對茶精益求精——「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團鳳與葵花,碔趺雜魚目。」名品諸如什麼小龍(小龍團)、團鳳(龍團、鳳餅)、葵花(蜀葵、花誇),哥統統嘗試過!
又自矜地提到:「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緘封勿浪出,湯老客未嘉」。
水腳原意是指水路運輸費用或船隻吃水的部分。水腳用於點茶中是指茶湯泡沫消散後露出的水痕,水腳出現的早晚是衡量茶的內質和點茶技巧的一項重要標誌,常由於鬥茶中。所以,「水腳一線爭誰先」可以看出蘇軾早年對茶的質量和技巧是一個特講究的人。
「崎嶇爛石上,得此一寸芽。緘封勿浪出,湯老客未嘉。」是指自己將十分珍貴的曾坑芽茶,贈送給朋友朱博士,希望他好好保藏,不要隨便處置;飲用時也一定要嚴格按照《茶經》所說的煮水候湯,否則湯老了就不好喝了。
這妙玉不就是年輕時的蘇軾么?那或許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卯足了勁兒的風雅,雅是雅的,只是有點用力太過,反叫人有點掩口葫蘆了。
但是蘇軾到了後來歷盡風波、看淡生死之時,這些風雅的習慣、細緻的講究都被一種大的境界取代了,那就是不執著、不固執、不拘泥,一切聽其自然。哪怕是故人千里迢迢寄來的上等好茶,被不諳此道的老妻稚子按照北方習慣「一半已入姜鹽煎」,他也毫不以為意,反道:「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好一個「人生所遇無不可」!


※奶茶妹產後罕見現身,與貝克漢姆同框盡顯小女人姿態
※從荒山龍井來解讀茶經里說的野者上,園者次的道理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