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董被當成廢品卻屢次拍出天價,外媒熱情報道的背後有啥圖謀?

中國古董被當成廢品卻屢次拍出天價,外媒熱情報道的背後有啥圖謀?

重要新聞丨世界軍事丨財經動態丨社會民生

藝術收藏丨文化體育丨人文哲學丨一網打盡

我們努力每天為您提供一些重點

來源:文匯網

近日,多家外媒報道了英國伊斯特本郡83歲的老太太安妮·貝克( Anne Beck )把中國花瓶丟在車庫11年後,在拍賣中意外拍出天價的故事。

貝克太太從祖父那裡繼承了一個破口的中國古董花瓶,她的祖父是一位修古董的手工匠,但沒修好這個花瓶。貝克太太不喜歡這個花瓶的樣式,把它在車庫裡擱置了11年。最近本來打算免費把這個「廢品」送給慈善商店,就在開車前往的路上,貝克太太打電話給拍賣師參加估價日活動,炫耀了她的一些玻璃洗指碗藏品,提了一嘴汽車后座上的花瓶。

儘管花瓶已經損壞,一位專家還是說服了貝克太太參加他們當天舉行的下一場拍賣活動。

在網上刊登這個花瓶的廣告後,它的估價在90英鎊到120英鎊之間。沒想到拍賣一開始,價格就一路飆漲。最後,一名坐標德國的中國買家為它支付了87000英鎊(約75萬元人民幣)。經過專家的仔細鑒定,確定這是一件18世紀中國乾隆時期的文物,花紋描繪了神仙賀壽的神話場景,花瓶底部還有官印。

專家估計,如果花瓶未損壞,價值可能高達2.5億英鎊至5億英鎊。

貝克太太說,她把花瓶帶到慈善商店的時候,還覺得可能花瓶會被「退貨」,因為它已經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壞。交去拍賣的時候,覺得100英鎊就很好了。而最後的價格簡直不可置信。

隨手一搜,外媒中類似的故事多如牛毛。

去年8月,一個英國老太太用了幾十年的雞蛋杯,也被發現是珍稀的中國古董,拍出了一萬英鎊,她從祖母那裡得到了這件藏品,以為它根本不值錢。

去年5月,還有一對英國夫婦放在鄉間客廳壁爐架上的裝飾花瓶,被來訪的專家鑒別發現是乾隆時期的古董,這對花瓶是他們從親戚那裡收購來的,最初估價只有1000英鎊,後來拍賣售價將近150萬英鎊。

這不由讓人疑惑,外媒如此執著於報道「中國古董驚喜拍出天價」的傳奇故事,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

如果認為這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恐怕並不準確。17至18世紀,歐洲倒是刮過一陣「中國風」,藝術品、傢具、室內裝飾、建築等設計中都流行中國元素和異域情調。西方對馬可·波羅傳說中黃金遍地、文質彬彬的中國無比嚮往,賦予其強烈神秘的浪漫色彩。上層社會爭相追捧中國的絲綢、瓷器、壁紙、漆器……但如今外媒報道的故事主角,顯然都不是「中國通」,根本不了解中國古代精緻工藝的價值。

反而有不少值得仔細推敲的貓膩,指向這些故事中模糊的部分。

這些故事大致遵循這樣的模式:收藏著繼承了一件中國文物,卻因為「不識貨」幾乎將其棄若敝履,卻在意外中拍出高價……一個值得推敲的貓膩是,拍賣這些古董究竟是否合法?

外媒報道中從長輩「繼承」一筆帶過的文物來源,恐怕經不起推敲。其明顯的中國出身,是否暗示其有可能為侵華戰爭中被掠奪的文物?早在1954年制定的《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除了強調在武裝衝突下的文化財產保護外,也確立了被掠奪文物應當歸還的原則。到1970 年締結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對非法流轉出境的文物也有了追索權利。1995年的《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更是確立了被盜文物返還的原則,有了更強的操作性。幾項公約都不承認取得時效,即便善意取得,通過相應補償,也應該返還。如果這些確實是中國近代的流失文物,那麼拍賣將面臨嚴重的法律、道德和輿論困境。

但通過外媒報道中一波三折的戲劇性,這些收藏家祖輩的「強盜」經歷不知不覺被遺忘了,文物前後估價的天壤之別又吸引了收藏者的注意。高速發展的中國藏品文物拍賣市場,和中國買家的愛國熱情,更賦予了外媒炒作這些故事充足的動力。下次看到中國古董炫目的「天價」,激動之餘不妨多一問,究竟是誰偷走了這些寶物?

推薦《收藏傢俱樂部》手機網站

(來源:文匯網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今日重點》大家都在關注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重點 的精彩文章:

中國DF-26導彈服役,將美航母逼入死角,美稱:你們在作弊!

TAG:今日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