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享教師」了解一下!這些好處絕對讓你意想不到!

「共享教師」了解一下!這些好處絕對讓你意想不到!

為解決優質師資流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北京正悄然興起「共享」教師。「共享」教師到底該如何共享?怎樣共享才能均衡地區教育水平,為學生帶來更多實惠?今天,我們看看北京各區都有哪些創新舉措,又是怎樣「共享」教師的。

共享方式 1

城區任教,山區授課,資源共享「活」起來

「各位同學,什麼叫緯線?」「赤道與和赤道平行的圓叫緯線,又叫緯線圈。」「如果將緯線畫在黑板上是個什麼樣的形狀?緯線是橫著的還是豎著的?」「橫線是緯線,都是南緯線。」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這是門頭溝區齋堂中學的一堂地理課,教室里只有7位學生和一位老師,但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同學們還意猶未盡地圍著老師熱烈地討論問題。

但令人意外的是,齋堂中學的這堂地理課,授課教師卻是來自北京市大峪中學的地理教師王進。這節課,其實是他給學生們講的第三堂課。從這學期開始,王進老師以「共享」教師的身份,每周二、周三到齋堂中學承擔地理教學任務。

齋堂中學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所深山學校,今年是中考改革的第一年,有7名初三學生選擇了地理作為中考科目。山區學校小學科教師本就緊缺,唯一的地理老師又因事請假,這可難壞了齋堂中學校長田穎。

正在田校長一籌莫展之際,門頭溝區啟動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制度,區域內公辦校的優秀教師可以打破校際界限,實現跨校流動,除了在本學校教課以外,還可到區內其他學校兼課。學生無論在哪裡就讀,都有機會聆聽到優秀教師授課。

記者從門頭溝區教委了解到,這種「區管校聘」、「共享」教師制度的創新,「學生不動,教師動」的策略,不僅打破教師校際間的壁壘,統籌高效使用全區師資力量,更盤「活」了教師資源,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親歷者說

田穎(門頭溝區齋堂中學校長)

「共享」教師制度的創新解決了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學生不僅沒有耽誤一節課,更享受到了更為優質的教師資源。能有一些專業素質高、教學業務強、了解考試形勢的優秀教師以「共享」的方式來到山區學校教課,使山區學校的學生獲得了真正的實惠。

共享方式 2

「組團」教學 「刷臉」打卡,教師走校「動」起來

「每周一三五在幸福校區上課、周二在潤澤校區上課、周四在羅馬嘉園校區上課。」這是朝陽區實驗小學的美術教師楊茹的全新教學安排。從去年9月開始,朝陽區實驗小學音樂、美術、科學、綜合4門學科的40名老師組團「走校」教學,以此實現教師資源的集團內共享。

一年多來,楊茹老師已經完全適應了走校教學,而且走校教學還給她帶來了很多意外的收穫:「以前生源相對單一,如今生源的多樣化促進了我專業水平的提升,而且每天都能和另外10名美術教師一起,研修、討論更為便利了。」

朝陽區實驗小學美術教研組主任王孫濱向記者介紹,以前一個校區可能就兩三位美術老師,現在三個校區的美術老師「組團」同時去某個學校上課,「對於單個校區來說,美術老師多了,各校區都能開設剪紙、版畫、衍紙等美術課程群。」

走校教學讓優質教師資源的影響實現了最大化,例如羅馬嘉園校區370餘名學生可選擇的課程達到56門,潤澤校區750餘名學生可選擇的課程達到87門,剪紙、廚藝、版畫、服飾製作等一大批課程成為學生們課表上的內容。

此外,為了配合教師走校教學,學校還啟用了一款APP,老師「刷臉」打卡上課,保障了教師上課時間。考慮到老師每天都在不同校區上課,學校規定老師們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彈性離校。為了解決教師在不同校區之間長途奔波的辛苦,學校還克服困難安排了班車路線,為老師提供後勤保障服務。

親歷者說

胡愛國(朝陽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

通過走校教學的創新模式,集團內各校區真正打通教師資源,有效解決了「人走關係動」的教師交流弊端,促進了教師流動,也讓各校區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促進集團內教育均衡。

共享方式 3

線上輔導,線下答疑,名師在線「火」起來

通州區第六中學的初中學生小文最近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通州區啟動「雙師服務」工作後,小文和其他學生一樣,嘗試使用名師在線答疑平台,為自己解決課後學習中的問題。後台數據顯示,在4月份,小文共使用在線平台發起答疑輔導74次,輔導時長累計超過13小時。

「平台上有很多優秀的名師可以選擇,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問題選擇相關科目的老師回答,其中很多都是城區名校的老師。不出家門,不用上輔導班,我就能有名師輔導功課了。」小文說。

據了解,今年市教委已經啟動第三輪雙師服務工作,相比於前兩輪在通州區的試點,新一輪雙師服務將面向通州、延慶、懷柔、密雲、平谷和房山6個區的初中階段全體學生開展。

截止2018年5月2日,項目負責單位——北師大高精尖中心協調小組已經面向6個試點區召開了雙師服務啟動培訓會,並陸續完成6個區135所學校師生在線平台使用培訓工作。數據平台顯示,目前,學生上線累計輔導頻次已經過萬,日均高峰輔導人數逾千。

同時,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試點數據反饋和實踐論證基礎上,「雙師服務」在線平台最終確立了以下四種教學輔導形式:一對一實時在線輔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可預約時間段提前預約,也可以隨時拍照上傳問題讓當前非預約、空閑教師提供指導;問題廣場,開展非實時問題解答;微課學習,在線教師可以將代表自己教學特長的微課上傳到雲平台,學生可以自由瀏覽、學習教師微課並給予評價;直播課,師生實行一對多實時在線輔導。

親歷者說

唐和平(密雲區教師研修學院副院長)

雙師服務目的是解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問題,利用這個平台,我給很多學生開展了作文訓練,從結構、語言、邏輯方面為學生提供方法和技巧,與他們探討和交流。雙師服務的老師大多是全市區級以上骨幹教師,優質的師資力量能夠為郊區的學生們提供指導和幫助,從本質上解決學生學習的難題。

共享方式 4

人才引進,教師「入庫」,優秀教師「存」起來

曾在清華附中任教三年的外省引進特級教師於傳洪,憑藉其過硬的工作實績,經學校推薦和人才測評,成為了海淀區「教育人才儲備庫」首批入庫教師。目前,於老師任教於海淀區北部的清華附中永豐學校,除擔任高一、高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外,他還是學校高二學部長,承擔著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

和於傳洪老師一樣,北醫附中的張凱老師也是一名來自外省的「入庫」教師。和青年教師不同的是,張凱老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利用自己的專業引領,不僅推動了學校教科研項目的創新發展,更帶動一批青年教師實現快速成長。

海淀區於2016年啟動了「教育人才儲備庫」項目。該項目突破了傳統編製的限制,通過人事管理機制創新,充分吸納一流教育人才,實行「區聘校用」模式,充分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有效應對生源持續增長與教師隊伍數量性緊缺、個性化教育需求和教師隊伍結構性缺失的矛盾,精準滿足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對人才資源的迫切需求。

此外,人才儲備庫在擴大優秀教師增量的同時,也盤活了存量。據了解,為了促進教育資源的優質與均衡發展,人才儲備庫確立了校際流動機制,優先向山後農村地區和薄弱校、一般校推送優秀的入庫教師。此舉使得更多的入庫教師到普通校、北部地區學校任教,並從事課程開發和指導青年教師等工作,發揮了他們的輻射帶頭作用。

據海淀教育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非編製管理的人才儲備庫極大拓展了海淀面向全國吸引高端人才的通路。截至去年年底,海淀區已經從全國引進了130名優秀教師進入「教育人才儲備庫」,讓區內48所學校受益。

親歷者說

孟衛東(清華附中永豐分校執行校長)

人才儲備庫「區聘校用」模式極大地解決了學校因編製問題無法引進優秀教育人才的困局。讓更多的教師得以進入學校,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人才儲備庫更為靈活的用人模式,給學校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同時薪酬體系更吸引人,真正做到「引得進,留得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你家娃缺乏自制力?學會這4招,教出自律好孩子
擔心孩子沉迷網路短視頻?明智的家長會這麼做!

TAG:現代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