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董家大院——庭院深深,古宅悠悠,這裡藏著另一段中國興亡史!
歡迎加入,跟隨我們的腳步去品讀洛陽城!
穿過麗景門,
一直往東,
走過十字街、鼓樓、直至新街,
沿途的街巷裡,
藏著最洛陽的明清古宅。
今天,
跟著「品讀洛陽城」的腳步,
探訪「農校街32號」的董家大院,
董家大院
在農校街的西段,一座有拱形木門,木門上方有一塊青石雕刻的牌子嵌在牆裡,上面用繁體字寫著「洛陽市衛生防疫站」,便是董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東鄰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馬氏衚衕(仁義衚衕)。
農校街原來叫做察院街,清代時,河南府察院設在此,得名「察院街」;民國時,原來的察院改做農校,這條街也改名為「農校街」。
◆董家大院的歷史變遷◆
董家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移民至洛陽。最初是小本生意起家,卻十分重視教育,到了第8代子嗣時,出了個舉人,董家由此開始興旺。從第8代到第14代董家一共出了7個舉人,其中第10代的董篤行,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進士,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董家在第15代後逐漸敗落,到清末把自家的宅院賣給了張家。張家是在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潞州到河南陝州定居的,後遷至澠池,清末從澠池來洛陽,靠經營洋布發家,張家的「祥發洋布」是當時洛陽四大名店之一(清末時,張家是洛陽城內的四大家族之一,這4大家族分別是:東關的高家,西關的梁家,北關的寇家,南關的張家)。當時,洛陽城內有種婦孺皆知的說法:東關十個高家不如西關一個梁家,西關十個梁家不如北關一個寇家,北關十個寇家不如南關一個張家,可以說張家是洛陽最大的一個家族。後來,由於子孫吸食鴉片,張家家境落敗,家產逐漸變賣。
洛陽解放後,政府用2.3億舊幣(大約1200個大洋),買下了這個大院,初始,在這裡設立招待所,後來把市衛生局設立與此。
1955年,曾因為失火,衛生局的所有檔案被燒得片甲不留。現在這裡還能依稀看到當年被燒過的木柱子,後來這裡被改為衛生防疫站。
現存的董家大院,佔地2000平方米,為五間四進式大院,其主建築長約65米,寬約15米,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共56間房屋,臨街5間,過廳10間,對廈36間,上房5間,大院大門位於臨街房正中一間,圍牆內東西兩側為便道,院北端為後花園。此院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洛陽防疫站徵用時,曾發生一場大火,後過廳遭損嚴重,但整體不失舊貌,是洛陽古城現存較大的古院落之一。院內有兩眼井,據附近的老人說是風水所用,鎮宅之井也。現在,這裡也成為了老城保護與整治的重要項目之一。
◆庭院深深,古宅悠悠◆
從拱形木門進入庭院內,
長滿青苔的磚鋪地面、滿目瘡痍的磚瓦側屋,
處處是歷史的創傷遺留。
據記載,
兩個曾經輝煌的家族都是因吸食鴉片而走向沒落,
讓人禁不住想起滿目瘡痍的中國近代史。
中國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走向了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
國家淪陷,
首先遭殃的是老百姓,
百姓的生活、家族命運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家族曾經的輝煌被歷史掩埋,
只留下現今的庭院布局、少數的精美瓦當,
還能依稀看到昔日的繁榮景象。
正如開篇司馬光的「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歷史的縮影在老城的街巷裡呈現,
而中國的今天也正在鑒史篤行,奔向新的征程。
品讀洛陽城作為洛陽古城文化傳播者,
也會繼續傳承歷史、傳播文化,立志為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鏈接】
關於董家大院北側的「仁義衚衕」,有這樣一個傳說,董篤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庶吉士,後升左副都御史。這時,家人在今農校街置地建房,與鄰人爭牆界,讓人往北京送信言其事,他回信說:「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一牆又何妨?」家人讓了一牆,鄰居也讓一牆,形成衚衕,人稱仁義衚衕。故事乃傳說,無法考證,但也是勸人與人為善,我們也就沒必要辨證真偽啦。
董篤行無子,以侄子董嘉孚為後,董嘉孚為候補國子監典簿,未赴任,有五子,長子董萬山中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任內鄉教諭;次子董萬育,拔貢,主持家學,侄孫董之銘中進士、董之銑成拔貢,皆是他教育之力;三子董萬戶,貢生,任四川江南縣令,其子董執,貢生;董篤行的另一個侄子董一世,中舉人,特旨獎國子學正銜,加內閣中書。該家族一直興盛到清末,詩書傳家,名冠洛陽。


※春光正好,微風不燥,相約在花朝——「有餘」書房品讀洛陽城記
TAG:品讀洛陽城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