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惜兩面開戰,希特勒百萬大軍閃擊蘇聯,原來有難言之隱

不惜兩面開戰,希特勒百萬大軍閃擊蘇聯,原來有難言之隱

原標題:不惜兩面開戰,希特勒百萬大軍閃擊蘇聯,原來有難言之隱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僕從國部署在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一千餘公里戰線上的數百萬軍隊向蘇聯發動了進攻,世界軍事史上兵力最多、烈度最高、傷亡也最慘重的一場戰爭爆發了。這場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主義者們挑起的戰爭以他們的徹底失敗告終,但希特勒為何作出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決策,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首先,對於近代化的工業生產來說,有四種資源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力、煤炭、石油與鋼鐵。從這些資源出發,可以部分地解讀希特勒對蘇開戰的原因。頓涅茨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能夠有效地對魯爾區的煤炭產能形成補充,為納粹德國工業產能的進一步擴大提供資源;駐紮在克里木半島的黑海艦隊和航空兵隨時能夠對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是納粹德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進行打擊,削弱或切斷納粹德國的石油供給,如果希特勒無法先發制人,那麼德國的戰爭機器就只能面臨可怕的癱瘓;高加索的油田更是巨大的誘惑,奪取高加索不僅能有效地滿足納粹德國對石油的需求,而且能使蘇軍的機械化技術兵器成為無法移動的廢鐵,使蘇聯失去對德國形成威脅的資本。



而鋼鐵作為工業的筋骨,在那個年代更是各國硬實力最直接的度量衡。在快速工業化方針的指導下,蘇聯1940年的鋼產量已經超過了1800萬噸,而整合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西部、法國和低地國家的納粹德國同期鋼鐵年產量約為2100萬噸。納粹德國鋼產量對蘇聯具有優勢的窗口期即將結束,隨著五年計劃與軍隊整編及戰備工作的進行,蘇聯對納粹德國而言是一個日益強大的對手,納粹德國只能在先發制人和失敗之間進行選擇。

除了資源,還有哪些是德國夢寐以求的?


此外,人口,或者說,勞動力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蘇聯在戰爭爆發前擁有1.8億人口,與之相比,納粹德國治下的日耳曼人僅有8000萬左右。在總體戰中,當敵對雙方的工業產能基本在一個水平時,人口的優勢就至關重要了,優勢的人口意味著充沛的兵源、海量的工業勞動力和更強的承受損失的能力。換言之,如果希特勒排除「巴巴羅薩式」的先發制人,就只能與蘇聯進行長期的總體戰,甚至可能面臨《鋼鐵雄心3》玩家經常調侃的窘境——「小鬍子的『海獅行動』啃下了倫敦,卻被大鬍子的『大雷雨』淋了個透」。



德國為什麼選擇了戰爭而非貿易?


除卻以上的因素,納粹德國內部的派系鬥爭也一直對其決策產生影響。作為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德意志在長期的戰爭中形成了軍官團這一特殊的利益集團。不管是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還是納粹德國,都是得到了軍官團的支持才得以立足的。納粹黨與軍官團之間的博弈從慕尼黑的啤酒館政變就已經開始了,不管是發展海空軍還是建立黨衛軍、在陸軍內部進行納粹主義宣傳,都是約束軍官團、與軍官團爭奪權威的措施。陸軍一直是軍官團的根基,如果將戰爭的首要目標定為英國和美國,那麼海軍和空軍的擴軍就會擠占軍官團視為禁臠的國防預算,臃腫的陸軍和軍官團在德國軍事系統內部的官僚體系也會被大刀闊斧地削減,這對軍官團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也是致命的。可以說,進攻蘇聯是最符合軍官團利益的,也可能是唯一一個符合軍官團利益的選項。

俄羅斯地廣物博,納粹德國的信心從何而來?


當然,對戰爭的盲目自信也促成了納粹德國的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軍隊對俄羅斯帝國的一系列勝利讓「逢俄必勝」的思想在全德國上下相當泛濫。在坦能堡戰役、波蘭和白俄羅斯境內的一系列交戰,以及喀爾巴阡山脈附近的戰役中,俄軍在德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即使是準備充分的克倫斯基攻勢也因國內的革命而以慘敗收場,而俄國革命恰恰是俄軍在戰場上的失敗直接誘發的。最終,以布列斯特和約為標誌,無力再戰的蘇維埃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得以將數十萬大軍從東線調往西線。戰場上看起來比較光鮮的記錄也為希特勒對蘇開戰樹立了相當充足的信心。



最終,當勝利的紅旗飄揚在國會大廈的圓頂時,法西斯的狂想終於破滅,「巴巴羅薩」的野心被作為癲狂與自大的典範記載於歷史。然而,如果我們在談到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決策時,內心只有譏笑與輕蔑,而沒有對歷史與矛盾的考察,那麼我們除了歷史的譏笑與輕蔑以外,什麼也得不到。

作者: 大洋上的矛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血視角 的精彩文章:

第一次見!解放軍這武器好神奇,發射時全身通紅,後面還射出東西
比殲20還牛!中國突然曝光一款戰機,航母要暴走了

TAG:鐵血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