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為何虎頭蛇尾,前面精彩後面平淡?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為何虎頭蛇尾,前面精彩後面平淡?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歷史通俗小說的開山之作,七分史實、三分演義的融通寫法,老少咸宜,讓讀者沉浸在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中並潛移默化地獲取知識。但小說的寫作也有缺憾之處,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開篇故事相當精彩,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情節引人入勝,一下子就勾起了閱讀的興趣。小說中段,隨著劇情的發展,漸入佳境,特別是諸葛亮出場後,故事愈來愈令人拍案叫絕、欲罷不能。可惜小說的結尾部分有些倉促,即三國歸晉的過程描寫過於簡單,給人意猶未盡、虎頭蛇尾的感覺,此觀點可從章節分布中得到驗證。

明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這也是目前眾多學者認為最接近羅貫中原著原貌的版本。現通行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整編後的作品,將章節改為一百二十回,基本上兩則並為一回。不論是「羅本」還是「毛本」,大致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現以「毛本」y為例

第一部分,1—73.5回,從東漢末年諸侯紛爭到劉備進位漢中王、基本奠定三分局面,計七十三回半,主要講述三國形成的前期故事

第二部分,73.5-115回,從關羽進攻襄陽到姜維避禍屯田,計四十一回半,描寫三國之間及三國各自內部相互爭鬥的故事

第三部分,116-120回,從魏伐蜀到晉滅吳,計五回,為三分歸一統過程的故事。

從章節分布來看,第三部分只有五個章節,僅佔全書比例的417%。與前兩部分相比,描寫的筆墨明顯偏少,對重點人物的刻畫、主要戰役的敘述均簡單地一帶而過還又戛然而止似。

有應付交差匆匆收筆之嫌。對此,筆者曾調查過不少讀者,多數反映沒有仔細認真地閱讀過第三部分,基本是一掃而過,原因就是劇情過於平淡乏味。按說三國歸晉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戰役還是比較激烈的,作者應該還有進一步創作的空間。虎頭蛇尾為小說寫作之大忌,莫非是作者江郎才盡了?本人認為,其中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是三國後期出現的英雄人物相對較少。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文章中曾講道:

「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的材料。」從三國歷史來看,前中期英雄人物輩出,智士猛將如雲,數不勝數,故事題材自然也多。而後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確實屈指可數,鍾會、鄧艾、姜維三人又過早地同時滅失,其餘人物無論是智謀還是武功均與前輩不可相提並論,缺乏符合「取來作小說材料」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是三國後期的戰事也不多。與三國前中期相比,可能與長期戰亂後人心思安、厭惡戰爭有關,魏滅蜀漢、晉取代魏、晉收降吳的三國統一過程比較平穩順利,戰局不多,大的戰役更少,雙方鬥智斗勇的激烈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可供寫作的戰爭素材也就較少。

三是作者失去了寫作的動力。清毛宗崗所著《讀三國志法》曾提出:「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認為諸葛亮為古今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為古今名將中第一奇人,曹操為古今奸雄中第奇人,「有此三奇,乃前後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毛宗崗之點評一語中的,諸葛亮、關羽、曹操確為《三國演義》成功塑造的三個最為突出的人物。我認為若以三絕而言,諸葛亮應為智絕,關羽為義絕,曹操為奸絕。而三絕之中又以諸葛亮更為重點,小說從第三十七回三顧茅廬至第一百O三回諸葛亮去世,約有六十多回的章節來講述諸葛亮的故事,可見作者對諸葛亮的偏愛程度。為了顯示諸葛亮的超人智慧,還精心編撰了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裝神嚇退魏軍等情節。小說自諸葛亮去世後,故事的精彩程度開始逐步下降,很明顯作者已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以致結局草草收場。

綜上分析,作者寫作動力不足可能就是造成小、說蛇尾的最主要原因。毛氏父子對《三國演義》修訂時也沒有解決此問題,是因章節所限還是故意疏忽就不得而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詳解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呂布敗在情商太低,幾乎把三國時期重要人物都得罪光了
被《還珠格格》欺騙多年,清朝皇帝的女兒並不叫格格

TAG:詳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