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發家前為什麼不投奔李鴻章,原因很簡單,但是很明智
文史
05-18
1878年,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恆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只好再次返回了項城老家。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這一年分家,袁世凱以袁保慶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豐厚的家產。分家後的袁世凱儘管已經自立門戶,但家裡人仍舊希望他走父輩的科舉之路,袁世凱倒還頭腦清醒,他知道自己不是科舉這塊料,於是他在考慮再三後決定放棄功名,另尋出路。
1881年5月,22歲的袁世凱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天津投奔李鴻章,當時他拿到一份有分量的薦書,而且堂叔袁保齡當時也在李鴻章的幕下;二是去山東登州投奔嗣父袁保慶的拜把兄弟、慶軍統領吳長慶。
在考慮再三後,袁世凱覺得李鴻章的幕下名士如雲,去了恐怕也未必會得到重用,而吳長慶的名氣和地位雖然與李鴻章比要差得太遠,但那裡地方小,加上父輩的交情,倒是有可能出人頭地。
吳長慶和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是生死之交,當年袁保慶突然病逝的時候,便是吳長慶親自料理的喪事。吳長慶是當時淮系的重要成員,他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頗得李鴻章的信任和重用。對於袁世凱的到來,吳長慶自然是格外關照,袁世凱去後便在慶軍營務處任會辦一差。
後來的事實證明,袁世凱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當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袁世凱的祖、父輩袁甲三、袁保恆、袁保齡、袁保慶乃至吳長慶等,都是如此。在局勢變幻不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袁世凱投筆從戎,倒也不失為一個順應潮流的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