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格局有多重要?看看這兩個論寶的國君就知道答案了

格局有多重要?看看這兩個論寶的國君就知道答案了

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有很多,其中每一個國家的未來很大程度地都依賴於一個人的水平,這個人就是國君。俗話說:「君強則國強」,意思就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君強,則他治理下的國家就會強大。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國君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才能被成為「強」呢?又怎麼樣來衡量一個國君的水平呢?我認為有一個東西非常重要,那就是格局!

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格局的定義,所謂「格」是指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兩者合起來就成了「格局」。由於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都不一樣,事情的結果也會不一樣,所以說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比如說,有三個工人同時在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幹嘛?第一個人說他就是在砌牆;第二個人說他在蓋一棟高樓;第三個人說他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人的格局完全不一樣,十年以後,第一個人仍然在原來的地方砌牆,第二個人已經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則成了前面兩個人的老闆!所以說,格局不一樣,結局自然也會大不同。

我們再來聽《資治通鑒》中描述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狩獵,休息時不由得閑聊了起來,魏惠王問齊威王:「你們齊國也有什麼寶貝嗎?」齊威王說:「沒有。」這下魏惠王就來勁了,他很不解地問:「寡人的國家雖然小,但是尚有十顆直徑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車子的大珍珠,你們齊國那麼大,怎麼可能沒有寶貝!」齊威王就說:「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鎮守南城,楚國就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我的大臣中還有位盼子,派他去守高唐,趙國人就怕得不敢向東到黃河邊來打漁。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七千餘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魏惠王聽了以後覺得非常慚愧。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兩位國君對寶貝的看法截然不同,魏惠王把奇珍異寶當成寶貝,而齊威王則是把人才當成寶貝,這就是格局!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們後來分別所取得成就:

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長達半個世紀的打拚以後,留下了一個全盛的魏國交給魏惠王,但是魏惠王后來卻親手將魏國霸業徹底葬送。而齊威王則由於重視人才,將齊國的稷下學宮辦得有聲有色,廣招天下學子為其所用,齊國國力蒸蒸日上,在兩敗魏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以後,很快就取代魏國成了新的中原霸主。

再舉一些例子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國君的格局和成就。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而齊桓公繼位以後卻不計前嫌,重用殺身仇人管仲成就了春秋霸業;秦孝公繼位以後,不去好好享受國君的待遇,卻為了富國強兵而廢寢忘食,最終求賢得到了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燕昭王繼位以後,不是滿足於苟且偷安,而是為了振興燕國到處招賢納士,最終招來了魏國的樂毅,趙國的劇辛,齊國的鄒衍,衛國的屈庸等人才,使得燕國迅速強大,還差點滅掉了齊國。

楚懷王在位時,楚國家大業大,要土地完全可以靠實力去攻取,結果貪圖秦相張儀白送的「商於六百里地」,導致楚國被其它六國圍攻,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麼折騰。齊湣王貪圖小利,妄想獨吞宋國,結果引發眾怒,導致「五國伐齊」,齊國差點因此滅亡。趙孝成王以為上黨郡是「天上掉餡餅,不要白不要」,結果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諸如此類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所以說,一個國君的格局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一個人的格局則決定了這個人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照川有座晏馬山,據說是春秋戰國一位使臣的戰馬變成的
國君給兒子篡位,臨死前請求吃一東西,兒子聽後當即一刀砍死他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