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古經方中醫」解決「有葯吃到沒藥醫」窘境

「古經方中醫」解決「有葯吃到沒藥醫」窘境

宋代以後的中醫,漸漸走向「某某脈證就用某某方」、「某某『主證』用某某方,又見某某證的時候加減某某方或是某某葯」的「套路」型思維,距離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核心主旨越來越遠,對於《黃帝內經》裡頭提到的陰陽邏輯也越來越模糊。

所以非常重「臨床」,因為原本學習的時候所知道的理論其實都不管用,「重臨床」的真實原因是「直接找病人測試、亂槍打鳥學經驗,這個才可能管用」的緣故。

基本上還是承認了「事實為大」,但是這種知識不成系統,有的時候也經不起反覆驗證,所以它只能算是一門技術,但是還不能構得上稱之為「科學」。時方與現代醫學,皆是大致如此。

可真正的「古經方中醫」並不是這樣。中醫是一門真正的科學,而且是最重視秩序的科學。這在哲學高度上有不同的意義,對於研究、發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區別。

不找出真正的病灶,不知道養「胃氣」、護「陽氣」,就會碰到這種「一開始吃很有效,吃幾天後就漸漸沒效,再怎麼吃或怎麼加重也不會有效」的「有葯吃到沒藥醫」窘境。

如果中醫只能走到「有吃有效、沒吃沒效」,那實在也稱不上什麼療效,這種方劑、診療的效果竟然還比喝粥差得多,說不過去。

「太極米漿粥」只是家常飲食,也不能當葯吃,它沒有療效,但是有極為強大的調養身體狀況的養生價值。我們有長久不能解決的毛病,基本上一定要關心胃氣是否出了大問題。養生應如此,療疾更當如此。

胃氣與陽氣要何時才能恢復到足夠的水準,得以啟動雙向調節全身上下所有功能的機轉呢?這個要看每個人當下狀況的好壞,也要看每個人在運行的過程當中,貫徹、精準的程度如何。

換句話說:做得到位了嗎?有沒有還未戒除乾淨的負面因素?做對了,加分;做錯了、沒做到,減分。每日入睡時,加減分總計,若是正分,就深入內臟補養,回填一日的虛勞,有餘,再修復過去的傷害;若是負分,隔天帶著進一步加深的負債,從頭再來過。

治之不效,必尋其由,審辯再三。邪不空見,中必有奸。臨病兩審,候其消息,依法治之,無不效也。

接連爆班!網路學習4班緊急招生中!

紫林古經方中醫2018網路國際1班(總4班)招生簡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