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在哪裡?

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在哪裡?

晚唐的一個暮春時節,詩人白居易,在市井繁花落盡的感慨中,在廬山的一座名叫「大林寺」的門口,與一片開得正盛的桃花相逢了。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到此中來。」

當年的江州司馬,輕輕吟出,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

在此任上,他在另外一篇《琵琶行》中寫到: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歷史用它特有的方式,把白居易因被貶而賦成的詩句沉澱成千古佳釀。

皇帝身邊的紅人,被貶,一路從帝都長安幾千里奔波,到了長江岸邊的九江,賦閑職。

就不去具體拷問「司馬」一職到底有多閑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

有誰會記得當年帝王的名字呢?而在官場沉浮曲折不得意的白居易,卻用這樣的詩句,在中國千年的光陰中,溫潤著人心……

九江,成為白居易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開始參禪悟道,多與僧人唱答。

人間的芳菲,多是功名利祿,財色犬馬。

因為詩文得皇帝青眼有加的翰林、左拾遺,為報皇恩,盡忠言,寫奏摺,皇帝覺得沒有面子。

歷史上圓滑如和珅,即便機關算盡的,宦海沉浮,終被殺頭,亦是不乏其人。更何況一介才子和書生意氣的白居易。

山寺的桃花,怎只是自然景緻?

古時出家人,多是飽讀詩書,求索人生真相的有志之士。

他們精進修行,在功名之外,在權力之外,在富貴之外,在色身的生滅之外……無限接近,不生不滅的「那個」。

閉門,就是深山。內心的無限求索,就是「山寺」。

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開始了向自己無限內心世界的求索。看到了人間繁華落盡之後,「山寺桃花」開始盛放。

在此後的宦海生涯中,他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他開荒種田,疏浚河水,建堤壩,為百姓謀;

他參佛經,悟禪理,漸契禪境。

在與神照禪師的唱答一首詩中,他寫道:

宴坐自相對,密語誰得知。

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

已經是頗有實證的境界了。

外境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喜好安排和遇到,一切都如濤生濤滅,雲起雲飛。

我們被灌輸的觀念,成為我們要實現的和奔往的目標。

而當發現,這樣的遠方和未來,已經在我們幾十年的忙碌和奮鬥中,就像海市蜃樓一樣的虛幻之時,才明白,我們錯過了,一個個「當下」。

而「當下」,就是這首詩中的「前後際斷處」中的「際」啊。

過去已去,未來沒來,說現在,現在轉瞬即逝。你只有的「當下」如何安住呢?能夠「際斷」呢?

這就要像古往今來的大善知識一樣,開始修行了。

有人說,修行離我好遙遠啊。

禪者悟義在新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禪舍》中寫到:

「修,是修正、修繕、修改之意。

我們之所以要通過禪修矯正起心動念,是因為普通人的生活和身心時刻都有問題,問題爆發時會很難受,身體問題引起的各種疾症,精神問題引起的各種情緒,思想問題引起的各種矛盾……

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解決的,也不是所有問題都能有辦法解決。

禪修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而是修正自己的觀念和心境的。

當心裡認同的意義和價值發生變化時,問題就自然消除了。」

當您看到「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時候,轉一下心境,就會看到另外一個桃花盛開的春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蒙頂茶愛好者——唐朝白居易
風從異鄉來 | 三探龍門石窟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