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教育中的一個盲點!

中國教育中的一個盲點!

上周當我隆重地宣布我要開始做「丟石頭」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我同學默默地發給我一篇文章和一條忠告:做公號,首先要做個標題黨。標題黨!真是太可惡了!常常吸引「好奇心太強」的我看了不少垃圾!我憤憤然地接受了他的建議!但是,我一定盡量做個名不符實的「標題黨」,讓文章對讀者有幫助!

因為工作的原故,我常常要收集不少關於英文原版兒童書的信息。偶然間,我得到一張美國加州孩子的課程安排。從學前(GK)到高四(G12)。一開始我並沒有對這個課程安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因為他只是一個大體的課程安排。不是一個具體的課表。直到我兒子報考AP藝術史,我將美國從學前到大學的整個學業安排做了一個完整的思考。我先把我發現問題以及思考過程與大家分享一下:

兒子因為要與藝術史老師在線互動,所以這個小氣鬼不讓我在旁邊蹭課,但是我來回來去的,還是聽到一些足以引起我興趣的引子。為了補償我,他常常邀我一起看「BBC藝術的力量」,還有央視的「世界歷史」。「BBC藝術的力量」雖然有中文字幕,但是專業的術語一閃而過,把我看得」狼牙加大棒「的!有很多具體的作品我也沒記住,但是還是很有啟發。在看過梵高、畢加索、貝尼尼、倫勃朗、卡拉瓦喬這幾位大師後,我突然發現他們這些人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成就以外的另一個共性:

梵高:畫家、牧師

1874年冬天到1875年秋天,梵高研究了米什萊(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和1789年的法國史料,還看了狄更斯的《雙城記》。1874年底,他開始研究法國大革命,讀伊波利特·丹納,托馬斯·卡萊爾,厄爾斯特·勒內,1875年看了《耶穌的一生》。1874年7月,他讀了不少維多利亞時期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文字,花了三天讀了夏洛蒂·勃朗特的《雪莉》、《簡愛》,還讀了哈里特·比徹·斯托的《我妻子和我》、《我們和我們的鄰居們》。1880年,梵高開始走上繪畫創作的道路;梵高在1890年7月27日去世。梵高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而他的水彩畫十分出眾和油畫不分上下。

畢加索:職業:畫家、劇作家、詩人、雕塑家

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1956年畢加索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貝尼尼: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所作的舞台設計現有少量存世,在這方面也表現出他那善於綜合的想像力。貝尼尼的劇場的實質與其藝術的實質相同。他打破陳規舊套,與觀眾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觸。《聖特雷薩的沉迷》不是傳統意義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組織的風景畫,它由雕刻、繪畫和光線構成,還包括宗教劇中的崇拜者。

《大衛》雕像有著激烈的運動和戲劇性情節,他強調激情,強調運動,重視明暗對比。

《阿波羅和達芙娜》貝尼尼在這件群像的創作中,充分發揮了他善於表現這種戲劇性的題材的特長,他通過瞬息萬變的運動來揭示人物內心的複雜感情。

倫勃朗:畫家

倫勃朗的一生中創作了近百幅自畫像,可以說詳細記錄了一個小鮮肉變成老臘肉的過程。他畢生研究相學,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繪畫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品《聖斯蒂芬被石塊擊斃》,通過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塑造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

倫勃朗的油畫一貫採用「光暗」處理手法,即採用黑褐色或淺橄欖棕色為背景,將光線概括為一束束電筒光似的集中線,著重在畫的主要部分。這種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倫勃朗的名作《夜巡》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這是一幅無價的珍品,倫勃朗設計了一個戲劇化的場景,將眾多的人物安排在一幅畫中。

卡拉瓦喬:畫家

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

1599年,大概通過德爾·蒙特的影響,卡拉瓦喬取得兩件作品的委託:《聖馬太殉難》和《聖馬太蒙召》,1600年完成後立刻引起轟動。卡拉瓦喬增強的明暗對照法使得主題極富戲劇性。

在我標紅的地方,大家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大師有一個共性:他們都在文學、戲劇、舞台、歷史這一類領域有深厚積墊。所以無論他們是什麼流派都不重要,繪畫、雕塑等藝術創作技法對於他們來說,是向世人講故事一個方法。這些作品深深打動我們、成為傳世珍品的原因是作者通過色彩、形態所表達的故事和充沛的情感。當我們站在畫前,整幅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傳達動人的故事!

看了這些,我突然想起美國加州孩子的課程安排。他們的閱讀課程是從學前班開始:學前班讀牛津閱讀樹;一年級讀橋樑書、二年級讀改寫過的人物類文章(不是傳記),然後是科學讀物類、小說、詩歌、傳記等等。(關於閱讀,我會另外詳細給大家介紹)

我要說的是大家沒有關注到的另一個問題:美國孩子從三年級開始,他們會開設戲劇一階和二階的課程,並且開始莎翁戲劇啟蒙一階;四年級莎翁戲劇啟蒙二階。初中、高中階段,他們可選修Drama課程,有戲劇社團。

戲劇與閱讀貫穿他們整個的教育中,直至大學。在大學,他們仍然在強調通識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我不說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多麼好,我只說人家這樣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我知道中國家長對於孩子閱讀的重視,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我今天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孩子戲劇方面的教育。戲劇不是看電影、看電視。是真正的戲劇表演。我認為戲劇是人通過思考將文字內容,通過肢體、表情、眼神、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是對文學內容理解的深化。在戲劇表演過程中,除了演員表演,還要考慮場景設計、服裝道具、燈光設計,是一個綜合的表達。在理解文字內容時,孩子們的內心會構畫出不同的場景,會感受角色內心的喜怒哀樂,會對人物關係、故事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時還會設想不同的結局,產生自己的好惡等等。

現在大家常常討論未來科技進步,什麼樣的行業將被人工智慧代替。我覺得程序化、高重複性、有顯而易見結果的工作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那些需要人類情感、創造性的工作將不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所以西方選擇了博雅教育,旨在提升人自身的素質而非技能。

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國內有學校把戲劇教育真正地作為一門專門課程來教孩子。戲劇很多時候存在於英文培訓機構,這是他們向大家展示英文教學成果的一種手法。很遺嘆!這不是戲劇教育,這是英語情景學習!戲劇教育我認為應該屬於文科教育範疇,在我們現有的環境下,如何把這一課補上?我覺得目前只有咱們家長先來做了!

如果在十年前,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會經常帶孩子去看看話劇、兒童劇;如果學校組織戲劇表演的活動,我會積极參加;如果校外有培訓,我會讓孩子去學;我會查一些資料,自己看一下如何學習表演等等。目前我還沒有看到什麼好書指導提升孩子們這方面的能力,未來我會關注這方面的書籍、資料、資源再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也在生活中多注意孩子戲劇方面的培養!多跟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礫 的精彩文章:

TAG:投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