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為今用,輕羅小扇變開瓶器,讓優雅換個方式

古為今用,輕羅小扇變開瓶器,讓優雅換個方式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古人總是能給你驚艷的畫面感:一個秋天的晚上,燭火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打上畫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瑩瑩月華灑落,一個孤單的宮女手執綾羅小扇撲輕輕扑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淡淡的孤寂情緒從這兩句詩中流瀉出來,也讓人們對當時的宮廷生活有了好奇,「輕羅小扇」的姿態是一種古人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含蓄優雅中帶著養成的習慣。

這裡的團扇又稱宮扇、紈扇,這類集優雅和實用於一體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地位愈來愈高。

團扇有料,今天就給大家細說下團扇發展過程中的幾大用途。

最早,團扇還不是圓形扇面長柄的結構,它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誰讓那個時候沒有修路一說,黃土沙地,稍大點動作就能風沙漫天。

而帝王出行排場又格外大,幾百號人一起步行,再加上車轍揚起的灰塵,一路行來,灰頭土臉都是客氣的。

可講究體面的帝王總不能讓他吃塵土吧,所以理所當然「障扇」應運而生。久而久之,「障扇」就成為了權威和地位的一種體現。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王建的這句話很多好理解,就是美人生病的時候,會用來遮擋蠟黃的病容。

這是中國古代女子含蓄優雅得體的禮儀,當然,後期團扇不僅僅用來遮病容。若是家中意外見到外男,也會用來遮擋一二,這是避讓避嫌的做法。

有時,出門在外也會帶上一把團扇,古人講究不拋頭露面,這把團扇既有遮擋的意味也有飾物的作用。

漸漸的,團扇不僅仕女貴族使用,普通民眾可能就地取材,自製一兩把,平日里乘風納涼,夏日裡,撲螢滅蚊。

早年,電風扇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奶奶們就會帶上一把扇子在大樹底下閑聊嘮嗑,等天擦黑,再帶上板凳回家,格外閑適。

還有一種格外別緻的扇名,叫做瞧郎扇。

聽著名字就帶著曖昧的意味,這是古時候女子相看對象時所用的方法。古人講究:八歲不同席,理所當然,男子和女子在沒有長輩家人在場的時候是不能見面的。

有的宴席可能會男女同個場地,也會有屏風遮擋。不過也有一種情況,是男子與女子必須見面的,那就是女子想看對象的時候。

這種團扇用最為輕薄的紗糊面,持扇的女性把扇子擋在面前,就等於臨時張起了一片面紗,自己的眼光可以就近射過紗影觀察另一邊的世界,那世界卻難以看清藏在紗後的面容。

於是,明清人就用「瞧郎」標出薄紗扇的特別功能,意思是女人有這樣一柄扇舉在眼前,便足以透過紗色定睛打量男人,卻無須擔心男人射來的注視。

除此之外,團扇還是優伶們舞蹈時的道具,詩人墨客作畫的題詩的平台,尤其是在青樓楚館,相信柳永是十分樂意給花魁提上一首,畫上一副仕女圖。

說到仕女圖,扇面上的畫,花鳥蟲魚不一而足。題詩作畫一條龍,一般是團扇的常態。

至於扇面的材料,沒有特別的講究,任何娟、綢緞、紗等都可以用來做團扇。只是品質好的團扇自然會讓皇室貴族使用。

團扇的形狀,也不局限於圓形,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等,扇柄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杖扇新錄》有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

就連日本的團扇,也是從中國引進,從此成為文人貴女的飾物,甚至因為「江戶之華」有火災一項,為避免火災的發生,過去人們迷信,在門口掛起一把團扇,便可免除火災。

至於咱們這款團扇開瓶器,為純手工打造,其上有雕紋刻飾,或許當時設計師想喝啤酒的時候,發現沒有現成的開瓶器,於是將這款藝術品上開了個開瓶器開口。

嗯,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可有時候的藝術就是從需要的那一刻誕生。

《杖扇新錄》:清代王廷鼎,該書是記載杖和扇的專書該書對竹杖、木杖、藤杖、雜杖》對竹扇、羽扇、執扇、摺疊扇、雜扇的各個品類,分別作了考證,對其工藝作了詳盡的說明。

長按保存開瓶器紀念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瓶器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皇室高貴與尊榮的具體體現

TAG:開瓶器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