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長平之戰因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他背的太冤

長平之戰因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他背的太冤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大、最有名的一場戰役,秦、趙兩個戰國時期最強國力和軍事實力之間的對抗持續了3年時間。一邊是秦昭襄王、白起、為代表的秦軍55萬人,一邊是以趙孝成王、廉頗、趙括為代表的趙軍45萬人,雙方參戰人數達100萬人。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一戰白起因坑殺40萬趙軍而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知名度。白起一生參戰100場以上,從來沒有敗績,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戰神。廉頗因成功固守3年時間,後因趙國發生天災,全國無糧可打,才不得不換上理論知識豐富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最後導致慘敗,趙括被射殺。廉頗和白起攜手成為戰國英雄,名列戰國四大名將,而趙括也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罪名。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單單的從一個方面來談,包括現在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做評判,也不能用太簡單的眼光去看待。趙括是一位很牛逼的軍事理論家,熟讀各種兵書,在談論軍事戰略等問題時,就拿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都談不過他,唯一的缺點是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我想趙括在戰場上遇到各種問題都應該有很熟悉的應對之策,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主將有比較主要的原因在裡面。

軍事行動,特別是軍事戰略,不僅僅是拼的是軍隊的戰鬥力,實際上背後拼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100萬人參戰,即使放在現代戰爭來看,也是一場非常大的戰役,更何況雙方還持續了3年時間,所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來為戰爭服務。為什麼廉頗堅守了3年突然被換下了呢?史書上說的是趙王中了反間計,說秦軍只怕趙括不怕廉頗。筆者認為這是不對的,既然你不怕廉頗,為什麼3年都沒拿下廉頗呢?再說了,趙括從來沒有帶兵經驗,而且面臨的是一個強於自己的55萬軍隊的秦軍,趙軍也是40萬軍隊,一個傻瓜都明白這樣會冒著非常大的風險,更何況有趙孝成王、平原君趙勝和丞相虞卿這樣的滿朝文武大臣的智囊團。實際上,趙國時因為遇到了天災,全國糧食欠收,北方城市因為天氣等因素,一年糧食大多只有一季收成,打到最後趙國就連趙孝成王都帶領滿朝文武節衣縮食為前方將士能吃上一口飯。其實,秦軍也好不到哪去,當時秦昭襄王也快頂不住了,還好後來有大後方巴蜀這樣的大後方,在李冰父子帶領下,歷經千辛萬苦,開闢一條翻越秦嶺的小路,靠人力肩挑背扛,為前線將士及時送去了糧食。

再從兵源上來講,趙國和秦國都投入了全國的兵力,這屬於正規軍,在戰國時代,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抗衡。相比較而言,秦國的大後方已經被完全搞定,在之前的秦孝文王時期,司馬錯、張儀倆人就帶領部隊平了巴蜀之國,這塊地方正式併入秦國。我們知道,巴蜀乃天府之國,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後來在李冰父子帶領下,巴蜀解決了水患,而且巴蜀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天氣因素,糧食一年能產兩季,比中原諸侯國的收成自然高很多,所以能給秦國提供更多的糧草。

另外,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他母親宣太后用美色誘殺義渠王,滅義渠國,解決了北邊的隱患,在義渠被滅之前,秦國東出函谷關與中原抗衡的時候,西北邊的義渠國一直都對秦國虎視眈眈,讓秦國不能兩頭兼顧,所以之前秦國一直沒有取得太大的軍事實力。而趙國方面,北方有匈奴侵犯,當時李牧帶領10萬軍隊在北方戰鬥,沒法分身參與長平之戰,對於趙來說,是處於兩面受敵的局面,這有點像之前的秦國,再加上秦國本來就是軍事強國,而且有巴蜀作為後盾,其國力自然比趙國強。

再說趙國到底是該打持續戰還是該速戰速決。我們知道當時趙國有兩種觀點,廉頗為首的主要戰略思想是持續戰,堅守長平,讓秦軍不戰而退,到後來實際上到了實在拼不下去的地步了,必需要決一死戰了,這個時候幾乎趙國沒有取勝的可能。現在有很多人也認為應該速戰速決,畢竟趙國在整體實力上沒法跟秦國相比,速戰速決至少不至於被坑殺40萬,畢竟那時候趙國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是3年來時間被拖垮的。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也很有道理,如果趙國早換下廉頗,其結果或許會比到了絕境的地步才換將要更好。

最後,100萬軍隊參與的戰鬥,這在古代來說,絕對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一對一PK,而是多國參與的「世界大戰」,其實在長平之戰之前,各諸侯國是一種互相制衡的關係,誰強的話,其他國家會聯合起來對付你,戰國合縱連橫就是這樣的格局。那為什麼長平之戰卻很少有其他諸侯國參與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秦國已經非常強大,誰也不敢得罪,誰都怕惹火燒身,今後沒有好果子吃。二是大家想坐山觀虎鬥,兩強相爭兩方必然都會遭受損失,這樣各諸侯國之間實力更加平衡,但結果卻出乎他們的預料,秦國完勝。

所以,長平之戰,不能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才導致趙國失敗,而是多個因素造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來了 的精彩文章:

破譯偷襲珍珠港,刺殺山本五十六……中國密碼天才勝過十萬雄兵
此地地處偏僻,卻富甲天下,曾為中華民族作出4次重要貢獻

TAG:魯迅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