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困惑與前瞻:吃肉背後的經濟學

困惑與前瞻:吃肉背後的經濟學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齊達

食品和農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之一。早在14世紀,全球約有76%的人口從事農業工作。目前,農業仍然僱傭了全球超過26%的工人。這還不包括那些肉類供應鏈中的工作人員,如屠宰工、包裝工、零售員和廚師等。

據統計,2016年全球肉類產量約為3.17億噸,而且還將繼續保持增長。全球肉類工業價值則從900億美元增長到7410億美元。

另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畜牧業約佔全球農業產值的40%,並支撐近13億人的生計和食品安全。但想要清晰界定出肉類生產對經濟的貢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全球範圍內。

1.吃肉的文化與社會影響

經過烹飪後的肉類和蔬菜比未加工食物更易被吸收和消化。可以說,吃熟肉推動了智人大腦的進化,從而成就了我們人類現在的地位。同時,人類吃肉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講究。

Angus牛肉部位劃分

某些動物、野生穀物和蔬菜的馴化,標誌著人類農業史的開始。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通過狩獵和養殖獲取肉類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神話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一些法律和宗教體系的一部分。

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人提出疑問:對現代人類的生命而言,肉類還是至關重要的么?僅僅因為我們一直在吃肉,就意味著我們必須一直這樣吃下去么?如果我們能從其它地方,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所有膳食營養素和蛋白質,我們需要再繼續吃肉么?

2.更快更肥:肉類生產的變遷

早些時候,人類種植糧食,飼養牲畜、家禽,都混雜在一塊。那是一個經歷了很長時期的小規模農業時代。

20世紀,工業生產方式在農業中得到應用,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投入,實現利潤最大化。生產者發現動物可以在農場封閉空間飼養,通過餵食穀物、飼料,可以使繁殖變得更快、更加肥壯。於是工業化農場誕生了,首先是雞,然後是豬、牛。

自1925年以來,在美國,雞肉從養殖到上市的平均周期已從112天縮減至48天,而其重量則從2.5磅激增至6.2磅。

豬和牛的養殖也緊隨其後。母豬一旦懷孕就會被關進籠子里長達四周的時間。仔豬出生後,會放入產仔箱中,以防止母豬意外地擠壓到幼仔。在工業化農場中,豬、牛都在室內的鐵籠子內被飼料不斷催肥,並度過短暫的一生。

3.現代肉類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區分不同農業模式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在考慮農業影響時,許多測量沒有區分是耕作農業還是畜牧業,是工業化農場還是小型農場。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業,特別是畜牧業帶來的環境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

水的使用

2010年一項肉類水足跡(水足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公眾消費產品及服務過程所耗費的那些看不見的水)的研究表明,蔬菜的水足跡約為每公斤322升,水果為962升,堅果為9,063升。

肉類生產的水消耗更高:每生產一公斤肉類的水足跡,雞肉為4,325升,豬肉為5,988升,綿羊/山羊肉8763升,牛肉的水足跡則達到驚人的15,415升。

然而,地球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缺乏問題。據估計,目前世界上約有70%的水用於農業,而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農業使用了高達92%的淡水,其中近三分之一與動物產品有關

水污染

農場對水污染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其中一些與耕地密切相關,另一些則與畜牧業相關。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糧食被用於飼養動物。世界糧農組織認為,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水質造成了「嚴重影響」。

水污染的類型包括:營養物(化肥和動物排泄物中的氮和磷)、農藥、沉積物、有機物(如植物和牲畜排泄物等需氧物質)、病原體(大腸桿菌等)、金屬(硒等)和新型污染物(藥物殘留物、激素和飼料添加劑)。

富營養化是由過量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物質(動物糞便、剩餘飼料和農作物殘留物)引起的,這會導致藻類和植物過度生長,消耗水體中的氧氣而損害其他物種。農藥污染則可以殺死遠離農業地區的雜草和昆蟲,並可能對整個食物鏈產生影響。

儘管科學家還沒有充分的數據證明使用動物抗生素與人體中抗生素耐藥性水平增加之間的關係,但抗生素對水體的污染(即使經過動物並進入水體後仍會持續活躍)是不可否認的。

農場排污引發法國夏季河流富營養化 Photograph: Alamy Stock Photo

土地利用和森林砍伐

世界糧農組織表示,畜牧業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地資源使用部門,「牧場和耕地佔全部農業用地的近80%。飼料作物種植佔據了三分之一的農田,而牧場佔地總面積相當於全球無冰陸地表面積的26%。

氣候變化

很難準確計算出肉類工業從農場到餐桌產生的溫室氣體(GHG)排放量是多少;碳排放量也沒有納入整個供應鏈中計算,因此許多複雜的研究和計算都試圖填補這一空白。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占溫室氣體排放的24%。

不同的農業模式具有不同的排放水平,這引發了圍繞集約化農業以及再生農業的激烈討論,而新型模式旨在將不同技術結合起來,使土壤和生物多樣性水平再生,同時還能減少碳排放。

農業行業的巨頭公司對全球溫室「貢獻」巨大。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前三大肉類公司(JBS、Cargill、Tyson)在2016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超過了整個法國。

4.未來何去何從

有些人認為素食是應對上述問題唯一明智的辦法。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所有美國人都用豆類取代牛肉,那麼該國將接近達成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同意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註:奧巴馬政府曾在《巴黎協定》框架內做出減排承諾,到2025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6%至28%的溫室氣體排放。)

也有一些替代方案,許多環保團體都提倡減少肉類的攝入量,同時提高肉類的品質。而有機農業則成為環保農業的新方向。

有機運動是在Alfred Howard的開創性工作基礎上建立的,目前規模還比較小,在歐洲也只有5.7%的農業用地實現了有機管理。另外,還有一些其他農業模式,如生物動力耕作和永續栽培等。

最近,一些創新者已經將農業技術與環境原則融為一體,形成了農林複合、森林培育、保護性耕作或再生性農業,從而創造出包括固碳、高生物多樣性和良好動物福利在內的耕作方法。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放牧管理(一種涉及到放牧的技術)是碳固存的有效途徑。

除了上述專註於農業耕作和養殖方法的創新外,新科技也正在改變人類獲取肉類的方式,人造肉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目前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Memphis Meats等創新科技公司利用合成生物與基因工程技術,在實驗室內培養植物基人造肉和動物基人造肉,以期徹底消除傳統畜牧業的生產和養殖帶來的各種負面問題。

動物基人造肉生產流程

這些公司開發出人造牛肉、雞肉、魚肉等產品已經在美國超市和餐館銷售,從谷歌風投到李嘉誠、比爾·蓋茨、再到嘉吉、泰森食品等傳統食品巨頭也都投資了人造肉公司。

消費者對這些人造肉的接受度也非常高,據調研,40%的美國人表示願意嘗試人造肉,70.6%的消費者對人造牛肉情有獨鍾。

未來,人造肉或許將成為人類肉食的重要來源。

參考信息來源:theguardian、coins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本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面對信息大爆炸時代,DNA能否掀起下一次存儲革命?
當科學遇上眾包:9個值得關注的前沿科技算力眾包平台

TAG:資本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