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訪談】中國航母發展的艱辛歷程

【訪談】中國航母發展的艱辛歷程

編者按:從開工到下水,中國的首艘大陸航母僅用了3年多時間,這樣的發展速度讓所有國人對中國航母的未來充滿信心。為了這個時刻,中國已經積澱了太長時間,經歷了太多不易;這個時刻,承載著幾代人的努力、心血與期待。中國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航母之路?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和感受。航母專家李傑與《環球時報》一名多年跟蹤報道航母的記者講述了他們各自眼中的中國航母發展歷程,以及他們與中國航母的那些故事。

環球時報:中國發展航母,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李傑:可以說,中國發展航母是水到渠成。2000年以前,中國尚不具備相關條件。2002年開始,走上改裝比較舊的航母的歷程。我們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也就是遼寧艦的前身——當時只是銹跡斑斑的毛坯。2004年,中國正式立項航母的改裝工程,經過近8年時間,終於把「瓦良格」號改成適合中國特點的航母。我們摒棄了俄羅斯以導彈和艦載機並重的航母發展道路,改為以艦載機為主。遼寧艦2012年正式加入中國海軍現役後,我們的航母經過大量試驗和科研訓練,勢頭越來越好。從2013年起,我們在短短的3年多時間裡建造了中國首艘大陸航母。

如果從1910年美國民間飛行員試驗航母雛形開始算,全球的航母發展之路已有107年。這麼多年間,西方強國大國都邁入了航母俱樂部。很長時間內,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只有中國沒有航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從技術、資金到建造能力,我們都名列前茅,所以中國發展航母是順理成章的。

環球時報:中國發展航母一度有多困難?

李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既有資金問題,也有技術困難。技術方面不僅包含艦本身,還有航母的艦載機技術、動力技術、雷達技術、通信技術等。另外,航母涉及中國十大軍工企業,也幾乎涉及其他工業部門的所有高新技術發展,因此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不掌握高科技,沒有雄厚的資金,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航空工業基礎,發展航母就是不現實的。

(1980年,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劉華清上將參觀美軍航母裝備)

另外,我們遇到的一個比較主要的問題是對航母的認識。很長時間裡,許多人對航母的意義和作用沒有深入了解,沒有正確的態度。我們本來能較早地發展、購買和建造航母,但一次次失去機會,成為歷史的遺憾。

沒有航母,對維護海洋權益、維護主權領土完整、保護海上交通線安全都是極其不利的。對中國來說,航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這個課要是今天沒補上,那將來你就要來還債。

我們走過的是一段比較漫長的航母道路,這給我們帶來的教訓和影響也是深刻的:一個大國在邁向強國的進程中,如果沒有航母,沒有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沒有紮實的造船工業等軍工業,那就不配做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

環球時報:一直以來,國際軍界以及相關學界都存在著「航母無用論」,您對此論調持什麼看法?

李傑:這種觀點體現出一些人對航母認識的無知,西方強國無一例外都在發展航母。如果認為航母無用,美國不會建造「福特」級航母,而且一造就要至少10艘。第10艘建完的時間是2058年,這意味著什麼?到下個世紀末,該航母依然是馳騁在海上的「霸主」,航母的壽命是50年。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航母只是一個機械化的作戰平台。實際上,航母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大量的高科技信息化武器裝備,同時傳統的一些機械化設備設施和系統也都用先進的通信技術等進行改造。航母已成為信息化、智能化、體系化的作戰平台,在未來的海戰、特別是海空戰中,它是任何兵力兵器都無法替代的。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國發展航母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李傑:航母不僅是軍隊的航母,而且是國家的航母,再放大說,是世界的航母。其不光用來打仗,還擔負大量的非軍事行動。比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時,美國第一時間把航母派出去,進行大量的人道主義救援,分發食品、藥品、淡水,甚至進行發電。當時中國也提供了很多援助,但我們沒有大艦,只能由美國航母進行分發任務。2010年的海地地震也造成很多傷亡,我們曾被要求派航母去,但當時我們也沒有。所以航母的作用和功能可能還有許多我們尚未完全認識到,對於它今後的使用和發展,我們必須繼續深入探討和研究,為保衛國家的政策利益,同時也為服務於人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母 的精彩文章:

002航母將首次海試,印度感嘆被中國超越,外國人:印度活在夢裡
重大爆料!武漢航母模型再現一大消息,軍迷:殲20這次徹底失敗了

TAG:航母 |